IT之家5月25日消息 根据外媒的报道,“夸克之父”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于昨日去世,享年89岁。
据维基百科介绍,默里·盖尔曼是美国物理学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因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盖尔曼通晓的学科极广,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也是20世纪后期学术界少见的通才。除数理类的学科外,对考古学、动物分类学、语言学等学科也非常精通。
默里·盖尔曼生平:
1955年初,盖尔曼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同年9月又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任教。1956年,盖尔曼见到了同时代的苏联大物理学家列夫·朗道。1967年,盖尔曼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密立根理论物理学教授,并长期在该院从事粒子物理学研究。
1961年,盖尔曼与西岛和彦引入了强子分类方案。盖尔曼参考佛教术语“八圣道分”,别出心裁地将此方案称为“八重道”。该方案现已可由夸克模型给出合理解释。另一位以色列物理学家Yuval Ne'eman也曾独立地提出过相似的方案。
1964年,盖尔曼和乔治·茨威格都独立提出了夸克理论。“夸克”(quarks)这个术语是盖尔曼参考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一句“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而提出的。茨威格则是用“扑克牌A”(aces)来称呼这种粒子。模型预言的Ω粒子不久后被发现,盖尔曼认为自己的功劳应与茨威格平分。盖尔曼的术语“夸克”后来成为主流的叫法。1969年,他因在基本粒子的分类及相互作用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他与Harald Fritzsch引入了新的守恒量子数,取名为“颜色荷”("color charge")。紧接着又同Heinrich Leutwyler一起提出了新术语“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夸克理论成为量子色动力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他积极参与了圣菲研究所的集资筹办,并在该机构开展有关复杂性的研究。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