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行程安排原因,上午举行的华为消费者战略主题演讲总结在晚上才汇总完毕,因此次日发布,敬请谅解。
昨天上午,作为 CES Asia 2019 的首场主题演讲,华为专场主题演讲吸引了众多媒体和观众现场聆听。CES Asia 主负责人 James Wu 上台介绍了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战略官邵洋先生,并表示接下来将会“见证华为的战略和研发成果”。正如他所说,在这场主题演讲中,邵洋先生充分展现了华为公司的前瞻布局和独特理念。
演讲主题为《全场景智慧化 迎接产业历史性机遇》。他首先介绍了自己在华为内部的职位变迁:从多年的工程师,转型为首席品牌官,最后成为首席战略官。他在回顾过去在通信技术部门工作的经历时颇有感慨:非消费者业务对百姓来讲知名度低,不受关注。华为的技术水平如何,一般人难以知晓,内部人对他们也讲不清。转向消费者业务后,他逐渐受到了更多朋友的注意。“最近更是有很多人担心,告诉我压力不要太大,要注意身体。”说到这里,台下颇有默契地笑成一片。
华为的通信逆袭之路在 1998 年逐渐起步,在那时有七个通信业巨头拦在了初出茅庐的华为之前。当时的办公室里悬挂着这样一句口号:“我们终将以自己的努力屹立于世界通讯列强之林。”如今这一愿景已然成为现实。
他说,最近听到任总的一番话颇有感慨:“现在不是华为最危险的时候,相反正处于最好的状态。”他认为“最好的状态”是公司上下回归了 20 年前的激情。“当时实验室规定 22 点最早回家,但大家都忙于工作。”早出晚归,睡实验室……看到一个个 bug 被修复,整个团队都认为这些努力是值得的。他又提到了现在华为消费者部门的状态。最近负责战略的员工变得格外积极,“还有人主动问我有什么他们能做的。”这样的拼劲和团结无疑是华为面对当前困境最大的底气所在。
“当我提到当时(98 年)一起奋斗的同事们,有很多人问我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我就拿这张照片给他们看,他们现在就是这样。”大屏幕上展示出由这些早期华为工程师的照片组成的照片墙,台下无不为之侧目。“我们致力于建立更美好的全连接世界。”这无疑是个宏愿,而华为公司正为之不懈努力。
华为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通信业务和消费者业务。后者 2011 年启动,近年来进步飞速,对华为品牌影响巨大。华为终端总共有超过五亿台活跃设备,季度销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第四季度将会达到第一,不过现在周期应该会被延长。”
“华为手机被接受很困难”,他坦言。做华为手机,起初大家都诚惶诚恐,生怕手机业务“砸牌子”。最初的华为手机缺陷不少,对外卖不出去,对内推广也很困难。当时很多员工都带两台手机,在公司里用自己的,在客户面前还是用 iPhone。“但后来我们明白,品牌来自于自身的创新。”这样的领悟让华为消费者业务走上了自主创新的正途,不断引领着华为终端的突破。
在硬件方面,他列举了各代华为手机的诸多卖点:轻薄、指纹、双摄、保时捷设计、AI、折叠屏……达成创新需要多方面工作,这是华为的优势。而其中,“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海思半导体。”
华为最初的旗舰机型是 Ascend D 系列,然后才是 P 系列;D 代表钻石 Diamond,P 代表白金 Platinum。初代 Ascend D1 使用 K3V2 的麒麟芯片,却遭遇了功耗瓶颈,为了增大电池保证续航不得不增加了 2mm 厚度,变得格外笨重,最后销量只有两万。到了 D2,引入了 K3V3 的麒麟芯片,销量增加到五万,但散热和兼容性问题频出。
“所以大家现在看不到我们的 D 系列了,因为它已经在麒麟的尝试中牺牲了。”这场 K3V3 的试验牺牲了 D 系列,却成就了之后的 P 系列。使用改良的 K3V3 麒麟芯片的华为 P6 销量达到了百万级别。
对于安卓系统,华为也做了大量改进。安卓系统代码量十分巨大,其好处是开源、可以自由定制,缺陷则是碎片化。华为不但自己创新,还把很多改进贡献给了谷歌公司和开源社区。华为 EMUI 5.0 带来的“天生快一生快 18 个月不卡顿”是 EMUI 体验超过其他安卓手机的开始,后来的 GPU Turbo 则让华为手机“打游戏糟糕”的口碑彻底逆转。现在,华为领导组建绿盟,制定安卓软件获取权限的规范,利用自己的应用商店体系,约束改善软件权限问题。新推出的方舟编译器则涉及了内核和底层编译支持的改进,将进一步为 EMUI 体验提速。
在回顾过去后,邵洋先生进一步阐释了华为面向未来的战略。他首先提出:“当前,全球终端产业正处于革命性体验的前夜。”
这个“前夜”是有预兆的,因为手机已经成为了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科技产业。1983 年,摩托罗拉带来了大哥大;1995 年,诺基亚带来了手机;2007 年,苹果带来了智能手机。来到 2019 年,又是一个 12 年的周期,华为想成为下一次围绕“手机”的交互革命的引领者。
他向大家介绍了华为对现在终端产业的解构。这是一个垂直的烟囱式产业结构,而在其中手机却一枝独秀,电视则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针对 6 岁以下及 60 岁以上用户的产品,高居“最没用的家电”投票榜首。这样的“脱节”是华为“智慧手机”构想的起点,而 AI 的出现改变了人机交互和信息到达用户的方式。
在华为的构想中,AI 统摄着两大平面:硬件平面和服务平面。在服务平面,“原子化”带来更直接的访问,有别于当前服务被 app 捆绑的“分子化”结构。在硬件层面,构建起以“手机”为核心的 1+8+N 结构。手机是主入口,电视、音响、眼镜、手表、车机、耳机、PC、平板则是八个辅入口,N 指智能硬件也即物联网 IoT 设备。八个辅入口各有缺陷和短板,主要用以增强辅助手机和提供场景化服务。
他以电视机为例,提出了华为构想中电视机的三大改进方向:第一种是增强控制和识别系统,作为自然控制介面;第二种是和手机产生紧密联动,把手机的体验移植上电视,充分利用其影音效果增强手机体验;第三种则将电视视为天然的 IoT 中心,并利用其特点构建 IoT 信息显示与集散介面。这三种改进的效果可以叠加,有助于电视机从受冷落的现状回归家庭中心地位。
对于“N”中最原始的智能家居板块,他提到自 1998 年微软提出“维纳斯”计划开始,智能家居 20 年来终因技术阻力大,实现困难。究其原因,是智能家居容纳品牌数量多,形成了一座座“孤岛”。因为存在竞争,不同厂商产品互相“语言不通”,互联难以成为现实。家电厂商、渠道商、房地产商各自都有过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华为公司在 2015 年提出 HiLink,则意图改变这样的困局。
他宣布,HiLink 发展三年半后,正式迎来了一轮品牌升级。HiLink 从智能家居生态升级为全场景 IoT 生态,主要在销售整合、品牌塑造、引领方向上迎来战略地位的提升。
他说,华为入局智能家居的基本战略是:“华为不做家电。”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家电行业的伙伴而非竞争对手,才有希望在家电厂商间推行“普通话”。但华为也会坚持做“云、端、边、芯”,专注于 IoT 云平台、1+8 入口设备、边缘计算设备和 IoT 芯片等研发,赋能智能硬件厂商。
他指出,目前 95% 的用户使用的可联网设备并不会实际入网,HiLink 的目的之一是让 IoT 设备加入家庭网络更加方便。HiLink 还强调多端控制和设备情景联动,比如空调可以根据智能手环的实时数据进行自适应,保障睡眠优质健康。HiLink 定义了万物互联的全连接协议标准,兼容业界通用协议。在推行基本功能标准化基础上,HiLink 允许厂商自定义特色功能。智能硬件厂商可以自定义一个 H5 页面作为用户操控智能硬件的界面,当用户绑定智能设备时这个 H5 页面也会被自动下载到手机等智能终端上。
为便于厂家完善产品智能体验,华为设置了占地 800 平米的方舟实验室,其中分为四大区域。赋能单品,华为工程师将和智能硬件厂商协同工作,保障智能硬件的连接性,使单品初步具备接入 1+8 生态的能力;联动体验,华为将协助智能硬件厂商进行多设备联动测,确保场景化服务能力;卖场体验,华为联合了苏宁等家电大卖场进行产品的推广、展示等布局;地产家装,华为与房地产商合作进行实景模拟与方案集成。
“原子化交互”体验将传统的通过 app 找服务转变为两种形式:“服务找人”和“人找服务”。对于“服务找人”,华为将通过 1+8 界面提供丰富的服务入口;对于“人找服务”,语音助手小艺时刻待命作为“主入口”。目前,华为提供了 14 类服务原子化方案,可以一次接入、智慧分发。
方舟编译器对于安卓软件有着 20%-60% 性能提升,首创 Java+C 多语言混合编程,并且开创性地将原本动态的安卓软件包半静态化。这助力 EMUI 走向跨终端分布式,节约跨设备能力、交互、信息流成本。华为 HiAI 则助力智能化,提供了 3500+ 个原子化服务、33 个场景化 API、147种“算子”,充当了服务原子化的“加速器”。语音助手小艺压轴出场。它以智能方式整合所有服务,场景化提供帮助,分别对应“人找服务”和“服务找人”两大需求,构建了智能硬件和智慧服务之间的桥梁。
在最后一张幻灯片上,浮现出这样一串话:“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是勇敢者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胜利者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强者,登上全新的历史舞台;而失败者会不进则退,在新旧更迭中掉队。”这样的宣言似乎在明示:华为对于未来战略有充足的信心,对于能够引领终端产业的下一种“革命性体验”有充足的信心。
全文为转述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战略官邵阳先生在 CES Asia 2019 上的主题演讲内容,不代表个人立场。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