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隼鸟2号”拍摄龙宫小行星表面奇特现象:接近太阳时被“烤红”

2020/5/25 9:11:43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叶倾城 责编:骑士

北京时间5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2019年2月底,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将“隼鸟2号”探测器降落至“龙宫”小行星表面采集样本,然后再弹射返回运行轨道。

2019年2月21日,当“隼鸟2号”在龙宫小行星表面着陆时,成功拍摄了该小行星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清晰度高达每像素1毫米。这些图像便于我们深入观察龙宫小行星表面对探测器着陆时产生的物理干扰反应,包括:取样抛射碰撞和航天器推进器气体喷射等。

当“隼鸟2号”再次从小行星表面升空时,相机拍摄到一些奇特现象——该探测器在小行星表面留下了深色斑迹。现在这些奇特的斑迹有助于天文学家揭开这颗小行星的颜色之谜。研究人员称,龙宫小行星表面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它们分别具有不同颜色,蓝色物质位于赤道脊和极地区域,红色物质位于中纬度区域。然而这些光谱变化的原因还不清楚。

但当“隼鸟2号”返回轨道时,其着陆破坏的物质层似乎与红色物质相符,而不是蓝色物质。在研究这颗小行星的过程中,蓝色和红色物质分布呈现出一些特点,较大的岩石呈蓝色,而周围体积较小的物质——泥土和碎石,则呈现红色,充满蓝色物质的陨坑比充满红色物质的陨坑形成时间更晚一些,就好像陨石撞击穿透了红色表层,暴露出下方的蓝色物质层。

所有这一切表明,小行星表面岩层最初是蓝色,伴随某些进程而逐渐变成红色。同时,该研究还显示,使碎石变红过程所用时间比大型岩石遭受碰撞破坏或者高温加热变红的时间更长。

科学家知道小行星在太空风化和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将有规律地逐渐变红,这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生变化,但与太阳辐射相比,太空风化通常仅会导致小行星表层几纳米的厚度变红,而龙宫小行星表面红色物质层厚度大约几十厘米。

如果龙宫小行星在太阳附近经历了短暂的轨道漂移,将产生更高的表面温度,那么短时间内小行星表面变红的事件就可以解释,龙宫小行星表面的多数大型陨坑都是红色的,这表明这颗小行星离开小行星带之后,它的红色调逐渐增强,并经历了更频繁的陨星碰撞。表面结构暗示这颗小行星非常年轻,大约仅有900万年的历史。它的生命始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这里与其他天体发生碰撞的频率远高于之后进入近地轨道的小行星。

如果龙宫小行星仍处于小行星带,那么其表面变红的时间可能发生在30万年前。天文学家可以采用很多方法来缩小范围,他们可以模拟龙宫小行星轨道穿越的时间,推测它接近太阳轨道的具体时间。但是“隼鸟2号”着陆小行星表面过程中采集的样本更具启发意义。

可以预测,从龙宫小行星表面采集样本含有改变和未改变的物质,小行星表层记载着“太阳加热事件”。目前该项研究已发表了《科学杂志》上。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相关文章

关键词:行星太阳

软媒旗下网站: IT之家 最会买 - 返利返现优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软媒旗下软件: 软媒手机APP应用 魔方 最会买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