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才刚刚开始,全球汽车科技领域就迎来了第一轮大潮。其中在国内方面,科技巨头 Baidu 与吉利控股合作造车、智己汽车才成立 20 天就发布了新车、富士康也和吉利合作创立了代工厂;国外方面,苹果宣布了它的造车计划、索尼也磨刀霍霍地准备上市新车。
近期,就连微软都终于按捺不住寂寞,涉足了汽车领域。
微软入局自动驾驶领域
微软是美国五大科技巨头之一,当他看到另外三家巨头(谷歌母公司 Alphabet、苹果、亚马逊)在汽车领域打得火热之后,它也终于下定决心正式入局。微软和直接造车的苹果不同,它试水的领域是自动驾驶技术。
1 月 20 日,微软与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 Cruise 宣布双方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
根据资料显示,微软将与通用汽车、本田汽车以及其他的一些投资机构一同向 Cruise 公司进行了合计超过 2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 129.55 亿元)的新股份投资,让自动驾驶公司 Cruise 的估值达到了 300 亿美元;加上此前 Cruise 公司从通用汽车、本田汽车、软银等投资方筹集到的 72.5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 469.63 亿元),到目前为止 Cruise 总融资额超过了 92.5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 599.19 亿元)。
微软此次选择投资 Cruise 自动驾驶公司,入局自动驾驶领域,它的目的是什么,是想以该领域作为切入点进入造车行业吗?
入局即双赢
要知道现在自动驾驶领域第一阵营的玩家,它们的背后都有一座大靠山,例如做搜索业务出身的 Baidu、谷歌,做智能硬件设备的苹果,以电商为主的亚马逊,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财大气粗的科技公司;它们身在科技领域,看得也很远,知道自动驾驶是未来汽车的趋势,现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还很大,市场前景也很广阔,它们早早入局就可以占据有利位置。
据科尼尔数据预测,截止至 2025 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包含车端、道路、云计算等)规模将达到 800 亿美元,2030 年将高达 2800 亿美元。如果你觉得这些预测出来的数据太遥远,那我们也可以通过最近的数据,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自动驾驶市场的前景。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 年 2 月至 12 月,全球有超过 30 家自动驾驶公司完成融资,融资总金额达到 1000 亿元。这就是科技巨头们为自动驾驶领域带来的热潮,随着更多的新玩家加入,自动驾驶这块蛋糕会不断变大,引来更多的公司垂涎。
由于自动驾驶是一项非常耗钱的技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测试,所以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常常会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就算是 Cruise 自动驾驶公司现在总融资已超过 92.5 亿美元,但目前它仍处在亏损状态。
那为什么微软还要投资 Cruise 自动驾驶公司?其实原因很简单,微软是一家在汽车领域没什么根基的科技公司,如果它未来想进入造车行业,那投资 Cruise 公司就能降低它进入自动驾驶的门槛;之后就像苹果公司一样操作就好了,当然了,这仅仅是小雷的个人猜测。
而对于 Cruise 自动驾驶公司而言,它想要在自动驾驶领域脱颖而出,甚至要跟上 Waymo 这种头部公司的脚步,它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发新技术,所以它要在这场 “烧钱”大战中找到一个财大气粗的靠山。在这场合作中,微软和 Cruise 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双方来讲是双赢。
一举三得
对于此次与 Cruise 的合作,微软汽车行业总经理 Sanjay Ravi 曾表示,微软在汽车市场的战略是不从事汽车制造或提供终端移动服务的业务,而是想通过智能云、边缘、物联网和 AI 服务来帮助汽车公司建立和扩展自己的数字功能,来释放巨大的潜力,为汽车行业提供支持。
也就是说,微软和 Cruise 公司合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广它的云服务。云服务是微软现在很盈利的一块业务,该业务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如果它想要提高市场份额,增加账面收益,那必须要扩张业务来获得更大的增长动能;此次合作,微软可以直接切入自动驾驶第一阵营,并顺利将自己旗下的云计算平台 Azure 绑定在 Cruise 上,为其管理汽车自动驾驶网络。在未来,微软还会通过 Cruise 的市场影响力,提高自身的上车量。
除了这些之外,微软还有可能通过这次合作把通用汽车的 AI 和数字化转型的生意都揽过来,这样子双方就可以联手开发产业互联网、云服务、车和交通一体的智慧交通新基建,从而推动自动驾驶业务,对于微软来讲,简直就是一举三得。
总结
微软在汽车行业并不是 “小白”,之前该公司就基于 Azure 云系统打造了互联汽车平台,它的首个客户就是雷诺日产,随后大众也用上了它的服务;这也意味着微软此次入局自动驾驶领域并没有处在落后的地位,甚至还在这次合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