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就地过年:假装没有 2020,让我们直接从 2021 开始吧

2021/2/19 10:48:38 来源:网易科技 作者:章剑锋、崔玉贤、闫妍、彭丽慧、孟倩 责编:懒猫

这个牛年春节,有超过 1 亿人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张文宏医生称赞大家了不起,是为整个城市、整个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春节团圆,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我们特别策划的这组报道,采访对象有当红科学达人、有冬奥会基建工程技术人员、也有最基层的直播带货从业者、电商货运司机和线上相亲平台红娘,不少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度过春节。

心态上看,大家都显得比较稳,团圆并不是他们唯一挂在嘴边的话题,举凡生活上的、事业上的、个人的、国家的,各有各的关心重点,然究其实质,也都离不开对于幸福感、对于国家进步个人发展的更深切愿望和期盼。

以下是他们的分享:

Part1

Dr. 魏:假装没有 2020,让我们直接从 2021 开始吧

受访者:魏坤琳(Dr. 魏),北京大学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曾任《最强大脑》科学判官

1,搞科研的人,没有放假的概念

这次我跟大家一样,在北京过年,陪陪孩子。正常情况下,今年春节我要么回湖南老家看看父母,要么就去海南岛冲冲浪。但今年要就地过年,哪儿也去不了。除了在家之外,假期我也会呆在实验室里。你看我今天(正月初三)就在实验室,刚才看到我一些同事也有在的。

搞科研的人离不开实验室。我们心理学专业还算好的,不像有些生物系的老师和学生,专业上更依赖大量的、时间要求高的实验,根本就回不了家,可能大年三十晚上都还在实验室。因为自然科学的实验有按部就班的流程,什么时候要加什么试剂呀,什么时候要照顾实验动物呀,什么时候要采集数据呀,时间上都是卡得很死的,过年不过年对他们来说没有差别。我自己在实验室,更多是看文章、写文章、审别人的文章,分析一些数据之类。我有些博士生的科研项目还跟国家的大项目相关,作为导师也休息不了,过几天我可能还要跟他们开会。

研究型大学的老师,对过年的理解可能跟大家不太一样。别人总觉得所有的大学老师有很长的寒暑假,学生放假了老师也就可以马放南山、游山玩水了。其实教学不是我们唯一的工作内容,甚至不是最花时间的工作。我们更侧重做科研,因为你的竞争对手,是遍布全世界的同一领域研究者,大家都试图做出原创性的科研,都试图抢时间把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所以你就得更加努力。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放假,我们老师就没有放假的概念。

2,一样的过年,不同的表达

对我来说,异地过春节是常事。十多年前我在美国读书、工作的时候,好多年都没有跟家人一起过过年。因为中美两国的学期安排不一样,咱们中国这边过春节,美国那边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加上社会文化也不一样,不一定有那么浓的气氛。

我自己也是个奇怪的人,对过任何节都不太上心。过节本身是一种社会性的安排,好像是到了某一个节点为了庆祝某事,就让大家都放松一下。而我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是靠自己的节奏在往前走,属于自律型的那种人,不需要等到过节的时候来放松。相反,如果大家都在忙着的时候,我想放松也可以放松。相信在这个社会中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吧,所以不一定非要跟着大家一起凑着某个节日去过,我更多还是偏重让自己做理性的安排。

当然,春节是我们中国社会非常看重的传统文化,如果你在意身边人的感受,在意父母亲的感受,当然也是要陪着他们,但是如果你需要表达对于家人、亲人的情感牵挂,也不一定非要凑到这个时间点上迸发,我主张平时就要表达。像我,想看父母的话,只要是有空,制造一个机会,一转眼就可以飞到湖南去见他们,也并不一定说要到春节才给他们红包,我如果要孝敬父母,随时想到,可能就直接寄个包裹过去了。

我们的父辈经常说他们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好的、置办衣服,而现在每天都吃的像过年一样。我觉得父辈这样的珍惜生活的心态我们需要学上一手;我们对他们的亲情表达也应该一样:平日里就可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亲近和爱,而不需要等到逢年过节。

3,愿 2021 年没有 “黑天鹅”,一切顺利

2020 年,全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被搞得一惊一吓的,我感觉这一年时间好像嗖的一下就过去了,有好多东西都被滞后了。有一回我在自己微博上开玩笑,我说要不要我们就假装 2020 年没过过,新的一年我们就直接从 2021 年开始算起吧。

疫情打乱正常节奏,我们有些项目该做的都没做,有些文章该发的都没发,速度放慢了很多。上半年学生们基本上学习都是通过网课完成,下半年学习节奏上稍微也有点赶。你要是个博士生,要毕业的话,实验没有做,毕业也会受到影响。看今年的形势,别的我不敢说,新学期的开学跟往常比起来肯定是滞后的。我看今年在学校里待着没回家过年的学生也很多,至少比往年多了一倍吧,主要是博士生、硕士生。他们要不就是怕回家去之后疫情有所反复,到时候回不来学校完成实验。再要不就是为了补去年落下的活儿。

我的新年愿望,就是希望 2021 年不要再给我们大家又来一个什么黑天鹅事件,就让我们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把该做的事情全部做完。我们正在参与跟载人航天有关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今年应该说是我们国家载人航天的一个大年,我们中国人不久就会有自己的空间站。空间站的建设期里,会有很多载人航天的发射,希望今年我们国家能够在这些大的工程上面顺利推进。

4,希望能多做真正有益的科普工作

去年一年我没有去拍《最强大脑》,也挺开心的,这让我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参与《最强大脑》对我来讲属于科普行为,不过我也发现,用电视这种单向传播的媒体传递知识,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还是有限的,我觉得有局限性,简单地科普知识对大家也不一定有太大的用处。好的科普,其实最应该传递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态度,这些东西其实更重要,更应该掌握。但至少暂时我还没有看到电视节目可以很好地传递这些东西。我也跟我的同事聊过,有没有可能专门做电视节目去普及这些东西,去做些创新。但是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电影,还是其他形式,要做好科普都得花心思,得用专业精神才能把它做好。

现在新媒体社交平台发展起来后,我也有些新的尝试,比如在西瓜视频做科学养育类的《给爸妈的十堂课》,已经拍了好几集。在抖音上面我也会给大家做一些相关的科普。我自己有两个孩子,切身体会,加上我又是认知心理学专业的。像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人,读大学的时候就没学过怎么样去教孩子,包括他们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等等各种问题。

我跟人开玩笑说,其实做家长的最好每隔五年培训一次,并且参加一次考试。生孩子前考一次,五岁的时候考一次,十岁的时候考一次,十五岁再考一次,对应的就是说生孩子之前教给你一个大概的轮廓,养育孩子时要注意哪些科学方法,五岁的孩子要进入正式教育,十岁的时候快到青春期了,十五岁的时候可能快独立了,要进大学。人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家长也都要相应了解家庭教育方面要注意什么。

不过短视频平台做科普也有问题,比如深刻一点的知识,需要大家去理解的知识,都不是那几十秒能够完成的,所以有时候还不能忽略电视这种单向传播的媒体,它还是有价值的,因为传递面挺广,甚至能触达不刷抖音的受众群,像我们的父辈。一般人可能对基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育儿知识还不太清楚,甚至我知道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的因为长辈对他们养育上的忽视,造成智力发育滞后,这是很大的问题,而我们城市家长懂得的知识也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我就多白呼一下。

5,寄语年轻人:请投身科学

说到我的新年寄语,最重要的一点: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的选择机会,加上发达的社交媒体,使他们获取的信息要比我们这一代人大很多,他们知道自己的同龄人的处境状况,比如有多少薪水,工作怎么样。这么多的信息,这么多的选择,这么多的同龄人比较,其实都给年轻人带来了对人生的迷茫,和超过我们这辈人理解的压力和焦虑。

但是,我理解年轻人的焦虑,感同身受。我希望他们在人比人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去比一时得失,一时工资高低,不要只在物质上进行比较,从而决定今后人生的方向。比如,我要鼓励年轻人选择科学,而不只是把眼睛盯着大厂,梦想着去一个大厂贡献自己的青春,然后一步跨上中产阶级,或者是去做金融职业,早点儿实现财富自由。如果我们全社会的人都是这样的人生理想,如果聪明人都一窝蜂去走这条路,第一这很无聊,没有多样性,第二这是对人才的浪费。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多做有趣的事情,比如如果热爱科研的话,就可以选择科研作为发展方向。

讲到科研工作,我发现这次疫情,大家更关心科学家能做些什么,经常用实用主义的眼光来评价所有的科研工作。其实,解决实际问题是应用科学的职能,而基础科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是为了让人类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就像我要研究人脑是怎么控制运动的,可能在一般人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这个问题是基础科学问题。当然,当我们了解到人脑控制运动的深层机制之后,才能为脑机接口这样的应用问题提供支撑(比如马斯克的神经联结 neurolink 团队正在做的事情)。但总的来讲,完全站在实用主义立场来要求科学家,这是片面的。我喜欢别人这样问我:魏老师,你最近在做些什么有意思的科学研究?是 “有意思”,而不是有没有用。

6,创新需要更多人才,中国加油

我 2000 年出国,2010 年左右回来。我对待在国外不感兴趣,觉得一个人更自在的话应该是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面,而不是去适应和融入其他文化。我为什么要融入别人呢?我身上的文化标签就很重要,所以当年我出国就没打算留在美国,连绿卡都没有申请过,如果我要申请的话也是唾手可得的。我也不需要谈什么爱国情怀,就觉得在自己的文化里面会更加开心一点。

国家很重视科研创新,对我们来说发展空间当然是很大的,毕竟国家缺人才嘛。我最烦的一句话就是中国聪明人有的是,中国不乏自诩很聪明的人,智商上我们的确也不错,在世界上东亚人种是智商最高的群体之一,但是聪明不代表能够成事儿,这是两回事。比如在科技发展上我们有很多方面远远落后,并不牛,所以我们急切需要人才,我们国家因此有各种人才计划,甚至要吸引全世界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到中国工作,这才是一条正道。

说到原始创新,要知道西方人搞科学搞了几百年,我们中国五四运动的时候才讲德先生赛先生,才试图引进科学。你要说真正在现代科学体系上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我觉得也就两三代吧,这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学得越多研究得越多,才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不会到被外国人卡脖子的时候,还很惊讶:唉呀,我们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做出更多原创研究,在这方面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度还远远不够,继续加油吧。

Part2

备战北京冬奥会人员:有幸参与,吃苦受累不回家又算个啥

受访者:王龙,老家河南,2022 北京冬奥会铁塔公司 5G 项目技术人员

今年是我长大以来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但这是我自己主动的选择,没有怨言。

我是北京冬奥会铁塔公司 5G 项目的参与人员,主要负责北京延庆赛区的通信保障工作。这个通信保障不仅仅涉及到公共网络,也涉及到集群通信网路和一些专网,比较复杂。我主要负责这些网络基站规划设计到施工以及后期的改良,甚至后期的部分运维工作。

今年因为疫情,国家号召就地过年,我也不想给家人和单位添麻烦,所以选择了就地过年,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 2 月 16 日(大年初五)冬奥会要进行高山滑索测试赛和小规模的国内测试赛,我们要进行重保工作。

这个项目从 2017 年底我就开始跟了,选址、搭建、布网等等,虽然目前网络建设已经完成,但后续还有网络稳定保障工作,我希望能够善始善终。

跟我爸妈以及爱人沟通 “不能回家过年”的情况时,他们都表示了理解。我妈还嘱咐了句,“在外面可要吃饱了。”

在我们当地有句老话——“吃饱了,不想妈。”

对别人来说,这是一句玩笑话,对我来说,却是真切体验。

延庆赛区的建设是北京冬奥会难度最大的赛区,它承担着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项目的比赛。北京冬奥组委延庆运行中心副主任张素枝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延庆赛区拥有冬奥历史上最具挑战的赛道、最为复杂的场馆。那里曾是片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的山区。

没错,真的是 “三无”。延庆赛区最原始的状况是,压根没有一点儿信号。因为这片儿地方没有人居住,也就没有运营商在这里建设基站。所以,人一旦走进去,就失去联系,一开始的时候人经常走丢。

我们作为通信保障的就需要率先进场,保障最先做工程建设的队伍的通信。最开始,由于道路曲折不便,我们只能通过人拉、骡子驮往山上运输基站设备,就这么的,在山上建设了两个信号塔,保障了最初的电话通信。

当然,要保障整个冬奥会的进行,仅仅有信号是不行的。我们接到的任务是保障网络信号全覆盖,无死角。

延庆赛区赛道环境非常复杂,对基站选址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和团队的人也是前前后后规划了十来版的方案。后期我们还要根据山体的变化、人员流动性、通道、信号覆盖角度和方向等等,做好多版调整修改。

为了完成 “全覆盖、无死角”的任务,我和团队的人通过三班倒来争取时间。白天,我们就去山上做实地勘察,晚上下山,回宿舍修改图纸,周六日则会通过加班加点来赶进度。

刚刚之所以提到 “吃饱了,不想妈”是因为一开始能吃上饭都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当一个人饿得发野的时候才知道,有口饭吃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山上是不能有明火的,所以我们都是带些吃的上山,中午的时候就是吃些烧饼,就着咸菜等等。当然,也不止我们一线的工作人员这么辛苦,铁塔公司领导们上山之后,也是一样的待遇。

要一直这么吃下去,胃可能早受不了了,尤其到了冬天,都是硬邦邦、凉飕飕的饭,就着西北风吃下去,胃哪受得了。后来,领导们给带来了自热锅,伙食可是改善了不少。临近过年,领导们还给了各种补贴,送来了水果、零食等等,幸福指数蹭蹭往上涨。

另外,进山也并不容易。山道崎岖不平,山路地质复杂,单位配了一辆班车接送大家上下山。就这辆车,每年都被干坏好几次,动不动就被困在山顶,车胎换了四五次,发动机的传动轴也换了好几条。

恶劣的作业环境和数不清的加班加点,让人有时候感觉有点疲惫,但一想到能够参与到如此重要的国家项目当中,就感觉一切都值了。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参与。

我觉得我们这点苦根本不算啥,想想 2020 年那些支援武汉的白衣天使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苦。

今年的大年三十,我和团队另外四位兄弟一人做一个拿手菜,就这么 “热热闹闹”地把年过了。

大年初一我们就开始满血复活,排查工作了。我们一定会力争冬奥会延庆赛区的通信信号全覆盖、无死角,做最大化的努力。

至于回家看望父母的问题,领导说,年后可以轮休。亲人们,年后见吧。

Part3

京东物流路兵宽:连续五年春节加班,我主动,我自愿

受访者:路兵宽,家在河北,京东物流司机

1,每天只睡四个半小时,年复一年

我是京东物流的一名司机,负责北京市物流集散点与河北之间往返送货,日均行驶里程要超过 300 公里。

因为一家六口住在河北廊坊,我必须凌晨 2:30 起床,3:30 赶到大兴库房,5:30 前完成装车扫货,6 点发车,8 点送货到北京市内营业点,第一班任务完成,才能吃上早饭。

我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要抚养两个小孩,大儿子祥祥 9 岁,小女儿妞妞 5 岁,为了能更多陪伴他们,我一直坚持着上早班,下午 5 点下班,能照顾孩子吃饭,陪他们写写作业。

在这份时间表里,我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四个半小时,有时还睡不到,年复一年。

像春节前几天,货太多了,库房天天爆满,我们几乎就是连班了,凌晨 3:30 到库房后,一般晚上 10 点、11 点收车,然后还要去给货车充电,每天待在车里要超过 20 个小时。

2、连续五年春节加班:主动、自愿

春节加班,我不是那种心里一万个不愿意被领导硬扣着答应的,我是主动的、自愿的,最近的五年春节,我没放过一次假。

春节这几天,大年三十、初一、初二能给三倍工资,之后几天假期是两倍工资。公司还会给春节加班员工慰问费,每个家庭三千元,孩子能接到北京一起过年,但今年情况特殊,不能随便进京了。

有的人没成家,家在外地,一个人在北京租房,他们春节就更不愿意放假了。家里边也回不去,就会选择干活,咱干活咱挣钱。并且,春节这两天活量也不是太大,下班时间肯定不会像平常那么晚了,可以早一点。

我也不是说我们就愿意要这钱,今年疫情这个情况,不好来回折腾,反正我爸妈也都在这边了,所以说我回不回老家也都无所谓,闲着也是闲着,咱干活咱就能挣钱。

3、能按时发工资的,就是好工作

我是 2014 年 4 月 1 号入职的京东,记得很清楚,第一次考试太紧张了,没过,很幸运考官看我在那着急上火,给了第二次机会,一下就过了。

刚来的一年半,我就从来没有感觉过累或者是受不了,那个时候货量很少。对我这种老司机来讲,每天就跟玩一样就能把活干好。

但从 2017 年开始,确实是一年比一年累。我的车一开始是 4.2 米的小货,后来全部换成了厢货,现在开的都是 7.6 米的大货,都升级了,每天两趟必须都是满车,经手的货物超过 5000 单。

之前还有人让我推荐,说要过来京东一起干。但我就跟他说,你要只是为了高工资,吃不了苦的话你别来。现在物流行业压力大,你偷懒就拿不到钱。

前两年,我也觉得干这行太辛苦了,真不想干下去了,但现在这个想法彻底打消了。

我的年龄不允许我再乱来,随便说这个工作不行换下一个。我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月如果没有收入,我家里孩子什么的就要乱七八糟,收入来源不能跟不上。

我身边有很多人,也是累或者别的原因就离职走了,但他们目前很多也找不到工作。累是肯定累,但累是能承担的,能调节自己的,如果一下子没了工作,一家老小怎么办?

我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挺满意的,所有行业都不好干,现在能按时发工资的就是好工作。

4、“我一咬牙不回去了,在车里住了两周”

前一阵我抽空回了趟家,想带两个孩子吃顿大餐,中午回去的,晚上十点又该进京了。到春节了,我们这一行更忙了。

在这之前,我两个星期没回家,因为疫情就发生在我们这边,我们库房在大兴,离融汇小区(疫情发生地)也不算特别远。另外,干我们这一行的接触人也比较多、比较乱、比较杂,为了家人好,我就一咬牙不回去了,在车里住了两周。

想孩子,但要忍住。这次回家之后,其实我心里面还挺难受,我媳妇跟两个孩子讲,爸爸还要再上几天班才能回来,然后小孩问她,“想爸爸怎么办?”孩子其实就在身边,天天还是见不着一面,呆四五个小时就得走,我心里很心酸。

我们这一代人上有老,下有小,在外面拼的是什么,就是为我的孩子拼个未来。

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我的小孩能够接受好的教育。

我和孩子聊过,爸爸辛苦挣钱就是为了让你们好好学习,只要你好好学习拿出好成绩,爸再辛苦也值得,心甘情愿。如果我天天出去这么辛苦,你这边还不好好学习,爸爸真的很伤心。

大儿子刚开始学习有点差劲,老师要往家里打电话。然后他说他长大想当兵,我说可以,但是你要好好学习,你要是连学习都坚持不下来,就是当兵,可能也是当一个逃兵。

2020 年,我们真的太难了,每个人都很难。我希望 2021 年疫情也早点结束,也希望公司发展越来越好,能给我们多带来点儿收入,明年大家都过个团圆年。

Part4

直播带货幕后工作人员:入行后,我就没回过家

受访人:莉莉,某 MCN 机构工作人员

大年初一凌晨四点,我推开公司大门,准备下班回家。我已经连轴转了二十多个小时。

今年我 24 岁,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在师姐介绍下进入大火的直播带货行业。当时对于这个行业并不是很了解,就觉得都像李佳琦、薇娅那样光鲜亮丽,而且赚大钱。

由于我长得还不错,进公司时是按照主播来培养的,一开始我也觉得主播只要长得好看就能成功 90%,现在想想我那时候还是太年轻了,把这份工作看得太简单。

直播不到半年我就主动放弃,转为幕后了。因为实在受不了天天对着 “萧条”的直播间依旧若无其事地微笑着直播下去。

转了幕后才发现,都是一样的辛苦,甚至幕后比镜头前的主播更辛苦,主播直播的时候我们在工作,主播休息的时候我们也要工作,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不能回家过春节,其实我从进入这个行业就再也没回家过。我们这个行业遇到节假日,更是忙到要死,偶尔抽空刷下朋友圈,看到朋友们在聚餐、旅游、放松,我羡慕得不得了,心想着我这是自虐吗,为什么会找这么一份赚得不多但折磨人的工作。

李佳琦曾说自己在过去的三年里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没有朋友。但他有了钱,有了知名度和声望,我们这些幕后的工作人员才是什么都没有。

为了准备今年的春节大促,我们从 1 个多月前就开始招商选品,我负责的主播属于腰部级别,两年前还算是能赚些钱的,但寡头效应下,中腰部小主播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之前我们是处于甲方状态,现在已经变为乙方了,就拿招商选品来说,2 年前我们发个朋友圈,一天就有几十家找上门,现在需要我们自己放下身段一家一家去谈。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人情冷暖。当年那些品牌商天天 “亲爱的”、“姐妹”叫着,又是送红包又是请吃饭,现在我给对方发个微信,对方都是隔好久才回。

现在这个行业里的中腰部主播与商家合作采取纯佣金模式,也就是说不收坑位费,目的是为了加大自己的竞争力。这样的方式对于商家来说也更为保险。但对于我们来说压力就很大,因为之前我们还可以刷单制造虚假数据。

但即使这样,商家们还是更希望和头部主播合作。因为腰部、尾部的主播存在严重的刷量行为,虚假交易之下吃亏的还是商家。

就我了解,很多商家找头部主播带货都是亏钱的。一些商家的销售额也就几十万,但推广支出、加上支付给头部主播的佣金、坑位费,只能是高额亏损。可商家们还是愿意和头部主播合作。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获利,而是引流。

直播带货对于商家来说是买流量的新渠道。相较于中腰部主播,头部主播直播间的流量更真实,也更容易卖货。商家通过直播间成交量将网站店铺的排名提上去,既收获了销售额又能获得曝光,一箭双雕。

作为中腰部主播背后的工作人员,我们也越来越难做,我知道有些 MCN 机构已经在裁人了。这个行业员工平均工资也就一万左右,但付出是用钱衡量不了的,说白了这就是碗青春饭,我还年轻,还有大好的青春,所以打算过年后找找其他行业的工作。

大年初一直播结束后,我们本来打算一边吃火锅一边开总结会,结果周边的店铺很早就打烊了,好在公司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个 888 元的红包,也让我感受到一些温暖。不过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我们每天都有一场直播,还是挺让我崩溃的。

我现在最想有个正常的生物钟,能够早睡早起,希望这个愿望能在今年实现。

Part5

春节相亲活动红娘:专组 985 相亲局,有人最快 9 天脱单

受访者:一凡 ,线上相亲平台职业红娘,春节相亲活动组织者

1,春节相亲,希望帮更多 985 高校背景的人邂逅爱情

我们陌上花开 HIMMR 作为线上交友平台,粉丝数量目前达到 40 多万。春节期间在北京、上海、杭州和南京这四个城市组织线上交友活动。北京和上海这次活动基本上都是 100 多人参与进来,南京和杭州差不多是 60 人。整个算起来是 300 到 400 人。

这次也会针对就地过年的青年群体,参与活动的人员我们会筛一下,首先看年龄,基本集中在 1987-1992 年这个年龄段。另一方面就是学历背景,我们聚焦的圈子和人群可能更精准化一些,就是毕业于 985 高校的这个圈子,以及海外的名校。

很多人一看我们是 985 相亲局,一上来就强调学历,会觉得把浪漫的事情搞得很功利、很现实,但我不这么认为。你的经历和背景已经烙印在你自己身上,你的性格、你的价值观可能就需要和你背景相同的人才能更好匹配,才有命中爱情的更大概率。我们只是提供给大家高效寻找爱情的途径和方式。

2015 年,我们平台由两位创始人月亮和乐乐在清华大学成立,一开始是创始人想解决自己以及身边朋友单身的问题,后面就演化出做交友和相亲平台的想法。初期主要依托公众号,拓展以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四所名校为主的交友圈子,最核心的是线上业务,比如说你想要脱单,可以在公众号发布自己的资料。在我们这里叫做 “挂牌”,别人看到你的资料想要你的联系方式,可以把自己的资料发给你,行话里面叫 “应征”。

到了 2016 年,我们发现大家都有很强的线下见面的社交需求,就率先在北京和上海初步试水很多线下相亲活动,逐渐拓展到其他业务,比如去年开展了 1V1 高端服务业务,5888 元起定制服务周期为一个月到三个月。

今年过年,我们是有意地提前筹备线上交友活动,这次和 2020 年不一样,去年由于疫情比较突然,春节期间临时线上测试大家对这个东西的接受度怎么样,属于比较应变的过程。今年大家的接受度比较高了。因为不太确定疫情什么时候真正结束,我们会更多地去丰富线上活动的种类。

2,总会有 “遇到灵魂的时刻”

线上这一块业务,脱单率差不多是 30%,有一个嘉宾挂牌 9 天就找到了男朋友。线下这一块就比较难追踪,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计结果。

一般来说,整个线上活动的设计,初期就是大家把自己的资料抛出来,中间会有相关的官方匹配,大家再自由交流、讨论,第三步会组 CP,男女比例可能都会控制在 1:1。大家参加一次线下活动能认识 40-50 个异性,至少也能选出 2-3 个自己愿意更进一步了解的人。

组 CP,比如说我是一个男生,看到群里面 3 个女生,都想要了解认识一下,会加微信,问她愿不愿意跟我一起组 CP。如果对方同意,就建一个客服群,群里就他们两个人,还有我们一个客服。

客服每天在群里面发布当天的 CP 任务。比如第一天是互相介绍自己,或者是拍一张什么样的图片。第二天是讲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或者是自己最近最开心的故事。最后一天的任务就是给对方打一个语音电话。客服会在这个群里面引导大家每天完成任务,也算是一个带节奏的角色。这样完成 7 天的任务。

但感情这种东西,确实没有办法保证大家经过 7 天一定会彼此中意。活动结束后,对嘉宾的感情状态我们也会定期做回访,因为真正从相识到在一起的时间,平均来说可能需要经过 1 个月到 3 个月的交往才能确定。

有一对用户,在线上的大群里,大家互相发资料,进行一些三观上面讨论的时候,他们俩就加了微信,聊得也很顺利,可能一年的时间就领证了。也有参加一周 CP,官方给他们双方匹配的,两个人 7 天任务结束以后见面了,感觉非常不错,最后一天打语音电话的时候,听到对方的声音就感觉这好像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就总会有那种 “遇到灵魂的时刻”。

3,女生比男生主动,相亲焦虑比较普遍

真正愿意把自己的资料放出来的,还是以女生居多,男生可能会默默地潜水,有看到合适的女生,他才会主动添加,突击认识一下对方。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优质单身女生数量要比优质单身男生多。过去我们只要推出一个线下活动,在活动发布后的 10 分钟内女生基本上就能够爆满,男生可能就会慢一些。

女生可能年龄焦虑要比男生早得多,27、28 岁就会有一些婚姻焦虑。男生可能到了 30 岁,觉得还是正当风华,并不焦虑,到了 33 岁、34 岁,他才会真正感觉焦虑。

另外,在一线城市,对追求爱情、追求婚姻的勇气上,我觉得女生好像普遍会比男生更勇敢一些。不管是线上活动还是线下活动,女生还是更愿意尝试。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作为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人,我能够感受到大家在相亲上的焦虑。

在职业发展、学习路径的规划上面,大家可能都比较明确,也有清晰路径。但好像大家在成长路径中,情感教育、婚姻教育不完整,没有一个清晰的培养体系,全要靠大家自己去摸索、去经历。

我承认感情、婚姻,包括亲密关系,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的。大家本身在职业、在求学路上的竞争压力已经很大,平时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这种探索,所以当他们突然发现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自身可能也不是非常成熟,就会没有自信。有些人需求不明确,也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焦虑和紧张。

不过,我也会把我们平台上一些相亲成功的事例告诉给单身的用户们,鼓励大家不要灰心,总会找到那个对的人。大家还是要相信爱情,要保持积极、乐观,满怀希望去继续寻找。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相关文章

关键词:春节

软媒旗下网站: IT之家 最会买 - 返利返现优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软媒旗下软件: 软媒手机APP应用 魔方 最会买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