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政策的原因,国内不少的城市都开始限制燃油网约车的申请,目前大多数的出租车、网约车都换成了新能源汽车。
早在去年,深圳就已经向非纯电动网约车司机发出了通知,他们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会在 2020 年 12 月 31 日到期注销,这也就意味着深圳的网约车已经实现了全面纯电动化。
其实实施网约车电动化政策的不只是深圳,大连、海南、郑州等其他城市也正在积极推出类似的政策,强制与鼓励将网约车由原来的燃油车替换成新能源汽车。
从这一系列的政策中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会成为出行市场的主力军,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城市不再接受燃油车型注册网约车。
新能源网约车背后的优势
除了政策原因之外,如果是在南方城市,纯电动汽车本身的经济性也更加适合用来做网约车。
在电费方面,距离小雷最近(0.9km)的一个公共充电站在低谷时段(0 点~8 点)的充电费用仅为 0.37 元 / 度,即便是在高峰时段的充电费用也只有 1.05 元 / 度电。同样,离小雷最近的中石油加油站在发稿日的 92 号汽油油价为 6.62 元 / 升。
按照广州目前主流的网约车车型广汽埃安 S 12.9kWh/100km 的电耗来计算,如果网约车师傅在低谷时段充电,那么他每跑 100 公里大概只需要 4.77 元。以“节油先锋”日产轩逸为例,它的工信部油耗为 5.2L/100km,那么它每百公里的油耗成本则大约是 34.42 元。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纯电动车的百公里能耗仅仅是燃油车的一个零头。要知道,跑起来往往不分昼夜的网约车每天的行驶里程可远远不止 100 公里啊,二者在能耗方面的费用差距显而易见。
在保养方面,燃油车复杂的机械结构就已经决定了它需要承担比纯电动汽车更高的保养成本。燃油车的保养周期通常为 5000 公里,当然,也有部分燃油车保养周期较长,可以做到 10000 公里保养一次,保养的费用大概在 500 元左右。由于纯电动汽车有着更加简单的机械结构,它的保养周期通常为 10000 公里,保养费用通常不高于 100 元。二者在保养费用方面的差距同样是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大多数网约车平台在注册时都对牌照有所要求,在多数的一线城市也有外地车限行的政策,而这些牌照相关的政策直接就能将网约车的申请资质拦截在外,所以新能源汽车的车牌也是它的最大优势。
当然,也有买车跑网约车的消费者,他们往往还会考虑保值率的问题。确实,保值率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在用车成本方面最为致命的弱点。如果你专门为了跑网约车才买的新能源车,那么相信你应该也很容易在能耗、保养费用、牌照以及保值率这四个方面做出权衡。
其实目前大多数网约车都是由租赁公司提供,自己专门买车跑网约车的情况已经属于极少数的存在了。即便有用私家车跑网约车的,基本也是兼职而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
网约车的捆绑式共赢
无论是私家车还是租车,想要跑网约车都需要一家第三方租赁公司挂靠,因为网约车续航覆盖全国各地,并且涉及人数众多,所以如果不依托当地的第三方租赁公司的话,网约车平台很难顾及全面。
至于为什么如今私家车挂靠租赁公司的情况越来越少,这就是政策原因了。曾经的黑车得到了合法化,同时也催生了网约车“带证上岗”的模式,而这个“证”却不是太好办理,所以也需要借助租赁公司的力量。
另外,由于网约车的营运性质,它必须要执行 8 年或 60 万公里的强制报废规定,因此很多私家车都对此退避三舍。如果找租赁公司租车则没有这样的顾虑,毕竟不是自己的车,怎么跑都不心疼,也不用担心强制报废。
如今的网约车除了有着司机、租赁公司、平台之间的捆绑模式之外,还和车企之间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捆绑模式。网约车发展至今,除了滴滴这家巨头之外,相信有不少人也或听说或乘坐过曹操出行、如祺出行之类的网约车平台。相较于滴滴这家死磕网约车的巨头,曹操出行、如祺出行这类网约车平台打的却是一举多得的好牌。
车企入局出行领域最直接的动机,就是为了让旗下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据更加漂亮。销售新能源汽车除了能够拿到新能源汽车补贴之外,还能够获得积分。要知道,在我国双积分的政策下,特斯拉仅靠卖 5 年攒下来的积分就能赚到二三十亿啊。
其次,入局出行行业也能够维持现金流和提升车辆二手车的残值。要是发展顺利的话,出行公司还能够通过资本运作完成上市,那岂不美哉?
如果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过度依赖网约车市场,忽略零售市场的话,那么其销量就会与出行市场捆绑在一起。只要出行市场被重创,与其捆绑的车企也会随之遭到重创。在这个方面,北汽新能源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案例。
除此之外,车企推出出行平台之后还遇到了一系列政策上的难题。例如对非合规车辆的管理措施,平台针对配额的限制、鼓励经营性租赁、以及限制融资租赁。虽然这些政策能够抑制出行市场的非理性发展,但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车企进入出行市场变得束手束脚。
面对这个难题,吉利旗下的出行公司曹操出行采用了自营模式转承包车辆的模式(承包给地方出行平台,如福建地级市的电动微出行),这样的转型让曹操出行在 20 多个城市实现了盈亏平衡。随后许多车企旗下的出行公司都开始争相效仿,避免了一直亏损的状态。
当然,这个方法只是针对车企旗下的出行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如果出行公司有钱的话,就像滴滴出行一样,向车企定制出行版车型,或者是入股造车新势力,让其发展旗下出行公司,从而扩展市场。
总结
就目前出行市场来看,大多数出行平台都是车企与科技公司合作的产物,像滴滴这种出行大公司少之又少;如果想在未来网约车新能源化的浪潮实现“出行平台 + 新能源汽车”双赢,那就要车企与科技公司共同入局,而像滴滴出行这种大公司带领“纯出行公司”与车企合作(承包车辆模式),这样才能取得双赢。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