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人都过上“宅家生活”,同时也带旺了沉寂已久的 VR 行业。据 IDC 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 年 VR 头显设备可能实现 46.2% 的增长,出货量约 731 万台,保有量超 2000 万台。
其中,2020 年 10 月刚刚发布,售价折合人民币不到 2000 元的 VR 头戴设备 Oculus Quest 2,仅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销量便已突破 100 万台。远超 PS VR 与 Valve Index,稳坐 VR 头戴设备销量榜头把交椅。
或许是嗅到了行业商机,部分互联网巨头、大厂也开始宣布涉足 VR 行业,计划推出相应的硬件设备。有业界人士猜测,传闻苹果秘密“造”了好几年的 VR 眼镜,有可能于今年暑期发布。
眼看互联网巨头、国内外大厂的动作连连,VR 行业似乎又将迎来腾飞的“第二春”。国内 VR 行业的创客是否也有了新的愿景和目标?
VR 创企普遍“喜软不喜硬”
根据 IDC 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 年第二季度全球 VR 头戴设备厂商市场份额”TOP5 中,Facebook 占比 38.7%,索尼占比 21.9%,曾经占优的 HTC 仅为 4.9%。在上榜的厂商当中,占比分别为 9.2% 以及 8.9% 的 Pico 和大鹏 VR,为国内创业公司。
对于国内 VR 硬件创业公司而言,能够熬到今天显然并不容易,更何况能在全球市场拿下一定的位势。
《证券日报》曾报道过,2014 年,国内一共有 200 多家做 VR 头盔等硬件的创业公司,到 2015 年只剩下 60 多家。有 70% 的 VR 硬件创业者,都倒在了行业筚路蓝缕的过程中。正因为有大量“前车之鉴”如今仍在 VR 行业里挣扎的创业公司,大都“喜软不喜硬”—— 专注 VR 内容(服务)的开发,不再涉及硬件研发制造了。
“哪些侥幸没倒下的硬件创企,大部分都转做内容。新加入的创客,也只做内容开发了。”深圳一家 VR 内容开发团队的负责人孙正(化名)告诉懂懂笔记,他所在团队的前身,早在六年前曾涉足 VR 硬件,也是最终有幸存活并转型的“少数派”。
据他回忆,六年前团队曾推出一款自行研发(由东莞某工厂代工)的 VR 头盔,通过专用数据线即可连接电脑、智能手机,能看 3D 电影,玩一些简单的 VR 游戏,“尽管和如今的产品相比,技术有些简单,但那时候华强北满大街还都是几十元一个(需要将手机塞进盖子里才能看 3D 电影)VR 盒子,我们很超前了。”
由于硬件创业十分“烧钱”,再加上六、七年前消费者对于 VR 产品的认可程度较低,很难掏 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购买一款 VR 硬件。因此,在孙正眼里,早期的 VR 硬件创业者完全是在“错误的时间里推出了对的产品”。
烧完融资、资金链断裂,硬件创业终结,转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相比硬件创业,VR 内容创业相对简单得多,成本也更加低。他对此解释,VR 内容创业的刚需只有人才,前期无需在硬件研发以及生产上投入大量资金。
“现在的团队有十二位同事,每月薪资再加上办公租金费用,也才 20 多万元,只有做硬件时每月支出的五分之一,而且现在没有设备渠道、库存烦恼,实在是太轻松了。”孙正坦言,正因为成本相对较低、风险小,所以才有越来越多涉足 VR 行业的创业者,选择在内容以及应用领域上发力。
他指出,即便是早前自建生产线,生产一些毫无技术门槛的 VR 盒子的小厂作坊,其所投入的成本、面临的行业风险,仍要比从事 VR 内容开发的创业公司高出一大截,“你现到华强北去看看,就会发现曾经红极一时的 VR 盒子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如果说,六、七年前的 VR 硬件创业者是在“错误的时间推出对的产品”,那么如今的硬件市场,已经有足够的游戏内容、应用支撑,认可 VR 娱乐价值的用户越来越多,且设备出货量激增。那么,创业者是否想过“由软转硬”抢占新一波的行业红利?
年年是“元年”,创业者“真怕了”
全球疫情之下,消费者用户的“宅家生活”再次让沉寂已久的 VR 行业成为焦点,更有舆论预测,VR 行业或将迎新一轮的发展甚至腾飞,可谓极少数“因祸得福”的行业之一。
但是在创业者的眼里,VR 行业几乎每年都有“利好”,每年都站在了“风口”之上,不断成了舆论争相吹捧的对象。早在 2016 年,大量资本进入 VR 行业,Facebook、英特尔、谷歌等众多巨头纷纷入场。曾经的“VR 强者”HTC,更是在其手机销量跌入谷底之后,全面转型 VR 行业,推出了一系列硬件设备。
然而,号称是“VR 元年”的 2016 年,无数“风口”上的大风始终没能将“猪”吹起来。
那几年,大量 VR 头显、设备销量不佳;大批创业者倒在了“VR 元年”。到了 2017 年,行业机构开始回顾、总结“VR 元年”一地鸡毛的原因:内容不足以支撑 VR 硬件发展。
同时,圈内又开始鼓吹 2017 年为“VR 内容元年”了。
“VR 行业几乎年年是‘元年’、年年要‘腾飞’,所以业内才说是狼来了的故事。”与孙正不同,于 2017 年成为 VR 行业创客的张恺(化名),从一开始便专注 VR 内容的开发,并且在 2018 年的“VR 2.0 时代”短暂转型硬件研发,结果也是亏得一塌糊涂。
张恺告诉懂懂笔记,在 2020 年疫情发生之前,消费者以及其它行业对于 VR 的了解都不够深刻,无论用户还是企业,都将 VR 当成是一种娱乐工具,而且是内容极为匮乏、技术也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化产品。甚至连同时站在风口上的 AR 与 MR 行业,也在鼓吹 AR 或 MR 才是真正未来的论调。
彼时,除了娱乐属性之外,VR 鲜有在行业领域上的落地应用。
2020—2024 年中国 VR 市场企业 IT 支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IDC
“每年都说 VR 要火了,接着又去炒作 AR/MR,最后全是惨淡收场,如此往复谁敢轻易碰触硬件创业?”张恺告诉懂懂笔记,受疫情的影响,过去一年来宅家的消费者用户有了更多的时间了解 VR,加之游戏、娱乐等应用等内容的逐步丰富,才算是支撑起了硬件产品的销量。
但是类似的需求,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谁都难以知晓。况且在最近五、六年间,频频上演“狼来了”的 VR 行业,其真实的发展趋势也已令人心里没底儿,投资者、企业也已缺乏信心,不敢在 VR 头显、眼镜等硬件设备领域再有较大的投入。
“不管有什么样的利好消息,硬件还是让巨头、大厂去做吧,我们创业者现在已经怕了。”张恺感叹,如今即便 VR 设备销量真的持续猛涨,“亏怕了”的创业者也不会轻易涉足、触碰硬件领域。
除此之外,对于行业创业者而言,专注 VR 的内容开发似乎才更有“钱”景,而且只要站在大树之下必然会“好乘凉”。
行业巨头“栽树”,创业群体“乘凉”
IDC 在《VR 产业研究白皮书》中预测,由于更低的技术门槛与更精准的应用场景,商用 VR 市场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增长。到 2024 年,中国商用 VR 市场规模将达 921.8 亿,约为 2020 年的 3.8 倍。
资料来源:IDC
从行业角度上看,VR 应用在教育、零售、制造、个人消费及服务业(房产中介、文旅行业)、建筑 (含家装行业) 以及专业服务业,累积占比超过 75%。的确,自疫情席卷全球之后,VR 商用进程明显。
而最为受益的行业,莫过于房地产、汽车销售行业。大量的房地产机构、汽车 4S 店都推出 VR 在线看房、在线看车服务。
这番景象在老牌创客周新(化名)的眼里,只要是相关 VR 商业化应用,都是非常具有“钱”景的。
有别于 VR 在娱乐领域上的应用,VR 商用对于硬件设备的要求实际并不是很高。周新告诉懂懂笔记,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能够呈现立体三维画面的应用才能称之为 VR,但是就目前而言,类似在线看房看车等固定视角的全景影像也可以视为 VR 商业应用。
“如果用户有条件,甚至有个 VR 盒子,也可以选择有左右视角的 VR 看房、看车,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可以切换单一视角,用 720° 全景的方式浏览画面全貌。”正因如此,周新透露如今 VR 商用开发的创业门槛,其实并不高。
另外,很多房地产、汽车销售机构在洽谈 VR 或全景内容的开发时,只讲求有、不讲究精。甚至只为了追赶行业的潮流,不至于遭同行赶超,纯粹是为了 VR 而 VR,
“如果过于依赖 VR 设备,那么类似的商用意义其实也并不大。”
周新认为,尽管技术上可以脱离“立体三维”的“伪 VR”内容,但开发费用却并不低,以最近他们团队为惠州某新楼盘所开发的样板间“VR 看房”为例,单一房间的全景视频收费便高达 2000 元。
一整套样板间全景开发下来,整体开发费用高达 12000~16000 元。至于“VR 全景看车”,一台车里外、特写画面整套开发,价格也在 6000~8000 元之间,他认为行业内大量的“伪 VR”商用的开发,确实为内容创业者创造了可观收益。但是随着巨头、大厂推出的 VR 设备普及,专注较高技术门槛的全景内容开发创业者,也会逐渐因此得益。
周新透露,只要中高端 VR 头显、眼镜如手机般普及,他们开发团队只需增加机位、角度的切换,即可实现“真 VR”看房看车,“技术其实都有了,只看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显然,让频频上演的“狼来了”故事吓坏的 VR 创客们,都已经放弃投入大、风险高的硬件领域,转而专注 VR 商用内容的开发。如果说,财大气粗的行业巨头、大厂推出相关硬件设备,是前人“栽树”的话,那如今国内的 VR 创业者,则基本上都选择当那个“乘凉”的后人了。
2024 年 11.11 大促全网好价合集:点此查看
京东无门槛红包 至高 11111 元:点此抽今日红包
天猫无门槛红包 至高 24888 元:点此抽今日红包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