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8 月 21 日消息 据中国科大官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郭静楠与德国基尔大学、美国西南研究所、德国宇航局和美国宇航局等单位的合作者合作,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2 年 8 月,美国宇航局好奇号火星车着陆在盖尔撞击坑(Gale Crater),开始对火星的勘查工作。在过去 8 年多的任务期间,好奇号完成了 20 多公里的行程,逐渐攀升了 400 多米的海拔,探测了火星气候及地质,探测盖尔撞击坑内的环境是否曾经能够支持生命,探测火星上的水,及研究日后人类探索的可行性等。其中测量火星表面的辐射环境对了解火星的宜居性至关重要,也能帮助我们评估未来宇航员在火星上受到的辐射风险。
据介绍,火星上的高能粒子既包含来自深空的高能粒子,也包含了高能粒子和火星环境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标定火星表面的反弹辐射能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火星表面土壤岩石和高能粒子的作用过程,并进一步探索运用火星地表结构建立未来火星基地的可能性。然而,受限于探测的难度,对这些反弹粒子的直接标定还至今未能实现。
2016 年 9 月,好奇号路过了一个多岩石区域(Murray Buttes), 并在一个靠近岩石的位置停留了 13 天左右进行采样和作业。在逼近岩壁的当天,RAD 观测到了辐射剂量的突然下降;在重新离开岩石的过程中,RAD 探测到了辐射剂量的逐渐回升。
▲ NASA 好奇号火星车穿越 Murray Buttes 地区的路径图(黄线为路径,黄点为经停点)。青色箭头标记了好奇号停车 13 天的地点 | 图源:中国科大官网
同时,研究人员绘制了火星车 360 度全景能见度图,发现在停车的位置,大约有近 20% 的天空视野被岩石完全遮挡。而停车之前,RAD 的天空能见度约为 90% 以上。也就是说,临近的岩石屏蔽了一部分来自高空的粒子,导致了辐射的减少。这一减少的幅度虽小,但是首次直接证实了火星的表面结构(土壤、岩石、岩洞、火山熔岩管道等)可能作为未来载人登火任务的“辐射避难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