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6 日消息,美国当地时间周四,多家太空公司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提交了新建或扩建太空宽带互联网的申请,要求监管机构批准总共发射近 3.8 万颗卫星。
亚马逊、Astra、波音、Inmarsat、Intelsat、Hughes Network、OneWeb、SpinLaunch 以及 Telesat 等公司,都要求 FCC 批准使用所谓的 V 频段频谱。这些公司希望使用这些频段从太空提供全球宽带服务。
FCC 最新一轮使用 V 频段提案的最后期限是周四午夜,这促使多家公司紧急提交申请。专注于卫星通信领域的研究和投资公司 Quilty Analytics 创始人克里斯・奎尔蒂 (Chris Quilty) 说:“这就像是在圈地。”
奎尔蒂解释称:“建设近地轨道宽带系统最困难的方面就是获取频谱,而不是制造和发射卫星。每家在这个领域有未来规划的公司,都试图圈占这些目前的无主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周四提交申请的公司有不同的背景和现有计划。
亚马逊正在努力构建由 3236 颗卫星组成的初始太空互联网,名为“柯伊伯计划”(Project Kuiper)。Astra 是火箭制造商,此前曾宣布计划开始建造卫星。波音本周早些时候获得了 FCC 批准,可以使用 147 颗卫星构建太空互联网。
英国拥有的 OneWeb 最初计划在轨道上部署 648 颗卫星,目前已经完成了大约一半的部署工作。加拿大运营商 Telesat 正计划构建名为 LightSpeed 的卫星互联网,它由 298 颗卫星组成。SpinLaunch 专注于建造替代发射系统,而 Inmarsat、Intelsat 和 Hughes Network 拥有现成的卫星通信网络。
各家公司周四提交文件申请发射的卫星数量:亚马逊为 7774 颗、Astra 为 13620 颗、波音 5789 颗、Inmarsat 为 198 颗、Intelsat 为 216 颗、Hughes Network 为 1440 颗、OneWeb 为 6372 颗、SpinLaunch 为 1190 颗、Telesat 为 1373 颗。
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旗下 SpaceX 已经部署了 1740 颗星链宽带卫星,但并不在最近一批申请者之列。FCC 此前授权 SpaceX 发射约 7500 颗 V 频段星链卫星,该公司正申请发射其“Gen2”系统中近 3 万颗卫星的计划。
为何公司扎堆儿提交申请?
目前尚不清楚 FCC 如何应对蜂拥而至的申请,以及哪些申请获得了发射授权。专门为电信和卫星行业公司估值提供咨询服务的 Summit Ridge Group 总裁阿蒙德・穆西 (Armand Musey) 说,这些公司有同样的动机。
穆西表示:“每个人都想在这个领域押下赌注,一种方法就是申请构建卫星互联网,然后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们会想出到底想要如何部署它的方法,或者他们可能对最初的申请做出些修改。但如果你不在申请方面有所动作,就相当于放弃了参与太空盛宴的资格。”
此外,穆西还称,FCC 在这方面的历史作用是分析申请者是否正确提交了文件,而不是“根据评估商业计划做出判断”。
低地轨道卫星数量的潜在跃升带来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增加碰撞风险,并产生新的太空碎片。这些公司的提议包括操纵系统和利用大气层烧毁报废的卫星,以此作为对抗这些风险的方式。他们还建议在更广泛的海拔范围部署卫星,从离地球 600 公里到 1 万公里或更高的地方。
穆西说:“太空碎片是该行业需要面对的、日益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地球上空有太多的卫星,它们开始相互碰撞,很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人们担心这些卫星带来的生存威胁,但除了个别政府之外,并没有权威机构来监督和确保卫星以负责任的方式发射。”
V 频段挑战
卫星通信系统传统上侧重于较低频率的频谱,如 C 频段,但已越来越多地向较高频段发展。不过,利用诸如 Ka 频段、Ku 频段以及现在的 V 频段更为困难。穆西表示:“这些频段很难使用,但可以获得更多带宽和吞吐量,使用 V 频段的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可行。”
不过穆西承认,商业模式“仍不确定”,市场焦点、潜在的宽带速度以及更多的细节反映在“各种各样不同太空互联网提案中”。就目前而言,V 频段“本质上是一种资产,你可以通过交易来获得业务”。
奎尔蒂说,利用 V 频段涉及到“物理学的底线问题”。他称:“你使用的频段越高,就越容易受到天气和其他降低信号强度问题的影响。”
这意味着,公司需要更好的天线、更强大的卫星和改进的处理算法,以为消费者提供 V 频段服务。然而,公司已经逐渐克服了技术障碍,这增加了 V 频段的潜在使用。
穆西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线通信的整个历史,无论是卫星还是地面,都是向更高频段缓慢迁移的过程。问题是:你什么时候能把价格降到商业上可行的水平?”
奎尔蒂也强调,缺乏强大的供应链是希望建造 V 频段卫星和地面系统的公司面临的另一个挑战。他说:“这个过程成本高昂,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而且供应来源有限。我认为,试图自己制造这些部件的公司将遇到重大的工程挑战。”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