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1 月 30 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官网,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洋团队基于“嫦娥四号”巡视器获取的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与光谱数据,首次在月表原位识别出年龄在一百万年以内的碳质球粒陨石撞击体残留物。
此前的研究在“阿波罗”样品中发现了碳质球粒陨石碎片,但从未在月球表面通过遥感探测直接观测到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
刘洋团队的发现表明,富含挥发分的碳质小行星的撞击或仍为现在的月球提供水源。同时,研究显示,比较年轻的月表物质(如“嫦娥五号”返回样品)中存在撞击体残留物的可能性。而对这些可能存在于“嫦娥五号”样品中撞击体残留物的直接分析,将对地月系统撞击体成分和类型的演变历史提供重要参考,并有望对太阳系轨道动力学演化进行进一步约束,增进关于内太阳系撞击历史的了解。
撞击输运过程被认为是月球表面水及永久阴影区水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而碳质小行星是小天体中相对比较富含水及挥发分的一类,在撞击过程中其携带的水可能有部分得以保留在月表。刘洋团队对该撞击坑的形成年龄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该撞击坑应该形成于距今一百万年以内。未来,利用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测光谱数据,将有可能在月表更多地方发现类似的撞击残留物分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月球水的来源与分布的认识。
IT之家了解到, “嫦娥四号”探测器于 2019 年 1 月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中,其搭载的“玉兔二号”巡视器随后对月表开展了持续的巡视探测。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