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引用次数前 1% 的顶尖论文中,中国首次超越美国,跃居第一!
你没看错,这是 Science 最新报道中提到的。
高被引论文数量一向是衡量研究影响力的一个关键指标,通常情况下,论文被引用次数越多,就越证明其含金量受到学界认可。
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政策和研发投资专家 Caroline Wagner 就对此表示:
人们不看好中国,认为其虽然发布了很多论文,但质量不高,这都是短见。
但也有人冷静的认为,基础研究还有很大差距。
更有网友觉得,那是因为中国人多。(狗头)
中国论文的质量上来了
Science 的这篇报道中提到的数据,来自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NISTEP)最新发布的《科学技术指标 2022》。
除了引用次数前 1% 的顶尖论文首次超越美国取得第一,在引用次数前 10% 的高质量论文、发表论文总数、研究者数量上,我国也继续保持第一的位置。
由于被引用次数排名前 1% 的顶尖文章往往非常国际化,通常由来自多个国家的作者合作完成,因此每个国家功劳多少的计算也变得相应复杂。
在这项报告中,NISTEP 使用一种称为“分数计算(fractional counting)”的方法。
例如,如果一个法国机构和三个瑞典机构合作完成一篇论文,那么法国获得 25% 的分数,瑞典则获得 75% 的分数。
根据该计分方式,在 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中国研究占全球被引次数前 1% 论文的 27.2%(4744 篇),超过美国 24.9% 的成绩(4330 篇),而英国以 5.5% 位居第三。
NISTEP 还表示,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的增长非常显著。往前数 20 年,中国在这个排行榜上还仅排名第 13 位。
继续细看这份报告,在被引用论文的专业方向上,中国集中在材料科学、化学、工学等领域,而美国被引用最多的则是临床医学、基础生命科学等。
拉长时间线可以看出,临床医学、基础生命科学一直是美国的优势学科,而我国各方向的论文数量比例则差距不大,以化学、材料科学等占比最多,且很多领域也在逐年增加。
其实不止来自日本的这份报告,早有学术研究证明中国的科研实力一直在进步。
据 Science 消息,早在 2016 年,中国在发表论文数量上就首次超过了美国。
再到 2020 年,有学者直接在论文中得出结论:中国的论文研究水平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使用了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各种科学学科的研究论文。
他们对 2007 年发表在 Web of Science 的论文进行筛选,对至少有一名中国学者参与的论文进行了标记。研究发现,这些被标记的论文中非典型论文的比例是 8%,而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仅为 7%。
由此可见,我国科研发展简直堪称一路高歌猛进,但在这些数据背后,我们仍需保持理性思考。
如何看待高被引排名?
结合上述所有的研究报告来看,中国科研综合实力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某些方面还是面对着一些质疑,比如:
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者 Cao Cong 就指出,NISTEP 的这种计分方法可能夸大了中国对国际合著论文的贡献度,他认为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
领导这项研究的人究竟是中国学者还是其他国家的学者?
毕竟,研究的领导者才是这一论文的灵魂人物。
与此类似的是,还是高被引论文排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今年 1 月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现状报告 2022》使用了另一种计算方式,就得出了不同结论。
正如奥运奖牌排行榜上前几位都是大国,仅仅计算高被引论文的数量,是有利于大国排名的。
因此,NSF 这份报告衡量的是高被引论文指数,也就是每个国家 / 地区在被引次数前 1% 科技出版物中所占份额与该国在所有科技出版物中的所占份额之比。
这样计算的好处是可以在不同国家 / 地区之间进行比较,而不是单论对大国有利的论文总数量。
而这一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在 2018 年发表的论文中,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指数在 1.8 左右,依然明显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
除此之外,从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在研究支出和博士学位授予数量等指标上,美国仍领先于中国。
One More Thing
话说回来,有没有小伙伴好奇全球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是哪篇?
该世界之最的论文于 1951 年发表在 JBC 上,这篇论文题为《用 Folin-酚试剂测量蛋白质(Protein measurement with the Folin phenol reagent)》,描述了一种确定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截至到 2004 年 1 月,该文的引用次数为惊人的 275669 次,这是迄今为止,引用次数最多的科学论文。
参考链接:
[1]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china-rises-first-place-most-cited-papers
[2]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20-03579-2
[3]https://www.nistep.go.jp/en/?page_id=3800
[4]https://ncses.nsf.gov/pubs/nsb20221/u-s-and-global-science-and-technology-capabilities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