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公式搞选美,学术界为了“颜值”也这么卷吗?

原点阅读 2022/11/20 11:45:10 责编:远生

数学是现代科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科学中处处可见数学美。美感与文化有关,人们对美的欣赏则与个人的文化水平有关。

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科学之美,也与一个人的教育程度、科学素养有关。即使是学理工科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科学理论中的数学之美。理论物理学家们常说,麦克斯韦方程、两个相对论,都体现了数学美。然而,没有一定数学修养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大堆繁杂枯燥的数学公式,哪有什么“美”呢?

数学公式能激发数学学者们的“美感”吗?科学家们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测试和证明这点,同时也研究美感的来源与大脑活动的关系。例如,知名英国数学家 M. 阿提雅(M. Atiyah)在 2014 年曾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扫描,进行了一个实验,结果证实了:数学家对数学产生的美感,与人们对音乐绘画等艺术产生的美感,是来源于脑部的同一个区域:前眼窝前额皮质 A1 区。

阿提雅选择提供了 60 个包含许多领域的数学公式,让 16 位数学家接受测试,分别对这些公式从丑到美打分数,并同时进行脑部扫描,测量产生数学美感时大脑中情绪活跃的区域和程度。他们在论文中说明了实验分析的结果,显示数学或抽象公式不但激发美感,使人产生精神上的亢奋,而且在大脑中与艺术美感共享相同的情绪区域。

有趣的是,这些数学专业人士在提供给他们的 60 个公式中,评选出了一个“最丑的”和一个“最美的”数学表达式。它们分别是下面两个。

“最丑”的公式:

“最美”的公式:

最丑的就没有什么可评论的了,那是一个看起来十分复杂、令人费解的表达式,用无穷级数来计算 1/π。况且,这只是从 60 个公式中选出来的,如果给出更多的选择可能性,一定还有更复杂、更丑的!

最美的公式被称为“欧拉恒等式”,当然也仅仅是从 60 个公式中脱颖而出的。不过,欧拉恒等式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好评,例如,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就曾经称这恒等式为“数学最奇妙的公式”。

奇妙在哪里呢?因为它把自然界 5 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常数 e、i、π、1、0 极简极美地整合为一体。其中 e 是自然对数的底,i 是虚数的单位,π 是圆周率,剩下的 1 和 0,在数学上的地位就不言自明了。奇妙之处在于,凭什么把这 5 个常数如此简洁地联系在一起?其中还包括了像 π=3.141 592 653…,e=2.718 281 828… 这种奇怪的超越数。

这条恒等式第一次出现于 1748 年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在洛桑出版的书中,是以下复分析欧拉公式当 x=π 时的特殊情况:

但是,不懂数学的人是无法欣赏欧拉恒等式和欧拉公式之美的。如果不知道 e、i 、π 符号所表达的含义,不懂复数,不懂幂次,不知道无理数和三角函数以及它们代表的几何意义,就无法理解这两个公式体现的美。

并且,随着你越清楚这些概念在数学、量子力学、工程中的威力和联系,你就越会赞叹这简洁公式之慑人之美!

由上述“最美”“最丑”公式的结果还可发现,大多数数学家把朴素简单看作数学之美的重要属性。简洁,也是科学理论的重要属性。科学理论需要凝练和浓缩,这是简洁之美,例如上面的欧拉恒等式。

图源:pexls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一种本领和智慧。简约不等于简单,大智若愚,大道至简,用简去繁,以少胜多。中国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用“删繁就简三秋树” 表明他的书法及文学理念,主张以最简练清晰的笔墨,不同凡响的思想,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实质上与西方逻辑中常说的所谓“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是一个意思,同属“简洁之美”。

科学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寻找对自然现象最简单、最美的描述。删除一切没必要的多余“实体”,留下最少的。多样性中的简单性,才意味着事物之间的和谐。

科学研究中的奥卡姆剃刀原则意味着:当你面对导致同样结论的两种理论时,选择那个最简单的、实体最少的!

图源:网络

例如,物理学家研究统一理论,基本物理规律、各种粒子和相互作用力是理论中的实体。那么,统一理论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简洁美。就是用最少数目的物理规律来描述自然现象;用最少数目的“不可分割基本粒子”来构成所有的物质;用最少种类的“力”来描述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才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

分形和混沌的理论,将自然界及科学理论中,看起来十分复杂的现象,通过“自相似性质”用几个简单的方程来描述,也是一个追求“简洁美”的例子。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将电磁学中的高斯定律、高斯磁定律、法拉第感应定律、麦克斯韦 - 安培定律等整合在一起,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电和磁的性质,并成功地得出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的结论。

我们现在看到的麦克斯韦方程由 4 个简洁而美丽的方程构成。然而,在麦克斯韦因胃癌而去世的那一年,麦克斯韦方程组还不是目前这种简洁的形式。那时候的方程组包含了 20 个方程,这种看起来并不漂亮、暂时也没有实验证据的“整合”,使人们当年反对麦克斯韦的观点,不接受他的理论。

如今麦克斯韦方程组具备的简洁美,要归功于一个自学成才的英国人奥利弗・亥维赛(Oliver Heaviside,1850—1925)。

亥维赛小时候家境贫寒,还患过猩红热,因此造成他有点耳聋。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作风颇为古怪的传奇人物,自学了当时世界上最高深的理论 —— 微积分和电磁学。亥维赛善于用直觉进行论述和数学演算,在数学和工程上都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成就。但也许与其自学的背景有关,他不太重视严格的数学论证,因而他提出的算子微积分在开始时遭到数学家们的反对。

亥维赛不在乎别人的反对,独自创立了矢量微积分学,即如今物理学中常用的矢量分析方法。亥维赛利用新发明的矢量微积分符号,在麦克斯韦逝世 6 年之后,即 1885 年,将麦克斯韦方程组改写成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 4 个方程的简洁对称的形式。

1891 年,亥维赛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05 年,德国哥廷根大学授予亥维赛一个名誉博士头衔,这是学术界给这位自学成才学者的承认和嘉奖。

来源:《科学是什么》
作者:张天蓉
部分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张润昕

★ 图书简介 ★

《科学是什么
作者:张天蓉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科学史的角度谈起,科学起源于那个喜好研究自然本身的规律、乐于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古希腊,这也是科学的本质。古中国墨家学派是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探讨的学派,墨子对小孔成像的研究是古中国不多的科学发现。现代科学终诞生在欧洲,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本质和要素有四个:可质疑性、可量化、可被证伪性及可证实性、普适性。作者用很好有趣的实例让我们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思考的,即使所有具体的知识都丢失了,科学家运用科学方法仍旧可以重新发现。我们普通读者也很好有必要掌握这些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 作者简介 ★

张天蓉,物理学者,科普作家。美国得州奥斯汀大学理论物理博士。
著有科普书籍:《科学是什么》《蝴蝶效应之谜: 走近分形与混沌》、《世纪幽灵: 走近量子纠缠》、《永恒的诱惑: 宇宙之谜》、《从掷骰子到阿尔法狗:趣谈概率》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点阅读 (ID:tupydread),作者:张天蓉,编辑:张润昕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相关文章

关键词:数学公式

软媒旗下网站: IT之家 最会买 - 返利返现优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软媒旗下软件: 软媒手机APP应用 魔方 最会买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