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动物们能听懂同类说的“方言”吗?

原点阅读 2022/11/20 20:39:13 责编:远生

非洲象有一种特别的警报声,仿佛是它们的语言中的“蜜蜂!”它们听到蜜蜂的嗡嗡声就会逃跑,边跑边摇晃着脑袋。哪怕只是听到了一段大象奔跑着躲避蜜蜂时的叫声录音,它们也会摇晃着脑袋逃跑。摇晃脑袋是它们躲避蜜蜂时特有的行为,这是为了避免在逃跑时让发怒的蜜蜂钻进耳朵或鼻子。但在美国动物园里的大象从未遭遇过东非蜜蜂,它们对蜜蜂的声音没有反应。

在非洲,年长的大象会作出反应,幼年个体会观察模仿长辈们的反应,这是它们学习的一种方式。

猴子的“语言”

1967 年,人们意识到青腹绿猴的叫声有着不同的含义。

如果发现了一只危险的猫科动物,青腹绿猴发出的叫声会让大家都跑到树上。当一只猛雕或非洲冠雕飞过的时候,警戒的猴子发出的双音节鸣叫会让其他的猴子望向天空,或者钻进较厚的地面隐蔽物中(而不是爬到树上)。它们是敏锐的观鸟者,但他们对黑胸短趾雕和非洲白背秃鹫没有反应,因为这两者都不捕食青腹绿猴。如果发现了危险的蛇,青腹绿猴会发出带颤音的鸣叫声,其他猴子听见后会用后腿站起来并扫视地面。

安博塞利(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交界的边境城市)的青腹绿猴的词汇中有“豹子”“老鹰”“蛇”“狒狒”“其他肉食哺乳动物”“不熟悉的人”“首领猴”“从属猴”“监视其他猴子”“发现敌对部落”。在出生 6 个月到 11 个月之间,青腹绿猴可能对报警鸣叫声作出错误反应,比如听到老鹰警报时跳到树上。直到两岁时,青腹绿猴还可能对没有威胁的鸟类发出“老鹰”的警报,对小型猫科动物发出“豹子”的警报。在成长的过程中,才逐渐掌握正确发音,这与人类有些相似。

其他一些猴子也有针对具体威胁的不同报警鸣叫声。伶猴、大白鼻长尾猴、疣猴等猴类不仅有着包含不同成分的鸣叫声,还能通过鸣叫声的顺序传达额外的信息。(一些小型鸟类也会这么做,比如金翅虫森莺和欧亚鸲。)

坎氏长尾猴会通过改变叫声的次序表示它是看到了还是仅仅听到了捕食者,这有点像语法,语序会改变语义。如果危险离得较远,坎氏长尾猴会以某种类似形容词修饰成分的鸣叫开始报警,这是一种低频的“咚咚”声,其大意是:“我看见远处有一头豹子,小心点!”如果没有这种咚咚声,意味着情况紧急,“豹子 —— 那边!”坎氏长尾猴表示豹子的报警鸣叫声有 3 种,表示冠雕的有 4 种。

戴安娜长尾猴会对坎氏长尾猴的报警鸣叫作出反应 —— 在面临风险时,它们可无法承担语言的障碍带来的损失。

长臂猿会将至少 7 种不同的鸣叫声组合成歌曲,这些歌曲能击退进攻的长臂猿、吸引配偶和警告捕食者。

黑猩猩的鸣叫声有近 90 种不同组合,某些情境下还会加上敲击树干。一头熟悉的雌性黑猩猩的“高声气促”(pant-hoot)声可能向整个群体宣布它的到来,但在它最终接近首领雄性黑猩猩时,它发出的声音变成了“低声气促”(pant-grunt)。它实际上可能在说:“大家好!—— 现在我要这么做。”

动物交流时使用的“语法”

小象有两个非常特别的“词汇”,用于表达满足或愤怒。它们在受到爱抚的时候会发出“啊哦哦哦哦”的声音,不高兴时会发出“吧罗欧欧欧”的声音,比如在被推挤、被象牙戳到或者被踢到的时候,以及被母亲拒绝喂奶的时候。有时候,母亲发出的隆叫声能让一头游荡的小象马上回到它的身旁。这种叫声似乎可以被翻译成“到这儿来”。

大象互相理解对方在说什么,无论那是具体的信息,还是仅仅表达情感,这可能是我们所理解的语调,比如“我等不及了!快走吧!”。语义通常取决于语境。因为倾听者了解语境,它们能够理解信息。

有时人的语言也如此,用友好或者刺耳的声音说“嘿!”,你会明白我要传达的是问候还是警告。

对于大象来说,一头隆叫的大象听起来可能就像一个人在喊“嘿!”,发送者在其中添加了更微妙的意义,并能被接收者所理解。

两头大象互相接近时会发出一阵柔和、简短的问候隆叫。当饲养员呼唤一头孤儿象的名字时,被叫到名字的那头也会以问候隆叫进行回应。(饲养员说英语,大象用大象语),这种叫声的意义近似“你好,很高兴又见到你了”,或者也可能是“你对我很重要”。

在人类的语言中,“你对我很重要”(You are important to me)的意义与“你对我很重要吗?”(Are you important to me?)并不同。语序改变了语义,这就是语法。许多研究通信的专家认为语法是真正的“语言”的决定性特征。

海豚研究员路易斯・赫尔曼在夏威夷研究圈养海豚,他发现海豚能够理解“从约翰那里拿到戒指递给苏珊”和“从苏珊那里拿到戒指递给约翰”之间的区别。

大多数动物不具备的其实是复杂的语法。海豚也许会在野生环境中使用一些它们自己的简单语法。某些猿类能够学会使用一些人类的语法,尤其是倭黑猩猩。

这是很有意义的,意味着这些物种有能力使用人类语法的某些部分,并作出正确回应。驯兽员训练它们的这种能力,使其表达为人类能够观察的形式。

如果另一种动物能够对人类使用语法,却不对同类或者自己使用语法,这是说不通的。真正的问题在于:人类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这点。

有可能是动物使用语法的方式略有不同。很多动物能不动声色地收集信息,以理解对方的意图,比如分辨“如果我攻击你,我能赢”和“如果你攻击我,我就要输了”之间的区别。

对于复杂的社会性动物而言,社会地位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年龄和经验,也许其中也有某种语法用来表示比较,比如“我能胜过她,但他能胜过我”。数百种社交互动都依赖于正确评估这些关系的能力。

想象一下,无论是大象还是猿猴都要对社交和策略的决策进行风险收益评估,它们不仅要三思而后行,还要清楚自己获胜的可能。它们的心智必须足以在可能的不同场景中转换角色,判断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挑选、选择和分辨的行为是否体现了一种生存的语法?是不是就出于这个原因,它们的心智能够理解词汇顺序的改变也就改变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人类一样?也许是有关系的。

有人可能会总结说:人能用句子说话,而其他动物用的是短语。“我想去池塘边散步,我们还要去见见其他的狗”这句话,可以轻松被缩减成人的词汇“散步,池塘,狗”。如果是动物,只要把鼻子冲着门,摇摇尾巴就够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表达的想法基本相同,并引发同样的预期结果。成千上万的生物没有使用一个副词或动名词,就表明意图。

在对待其他动物的词汇上面,人类偷懒了。我们只说狗会“吠叫”或是“呜咽”。其实你很容易分辨狗站在门前要求出门时的叫声,以及当一个陌生人出现在门前时它的叫声。其实,狗叫的音高、音色和音量都是不同的,很容易进行区分。对其他动物的词汇,我们几乎是个“耳盲”。

图源 pexels

举个例子,看看两头大象是如何对话的。一头象开始发出“接触问候”(contact calls):“我在这里,你在哪儿?”另一头象听见了,作为应答,它发出一阵爆裂般的隆叫,意思是:“我在这。”

接下来,最初发出信号的大象的姿势放松下来,仿佛在想:“好,你在那儿呢。”它可能会回应,仿佛在确认收到了应答。旁边的家庭成员可能会插嘴,一唱一和。当大象互相靠近的时候,这样的问候可能持续几个小时。

双方见面了,对话走向高潮,它们的词汇变成了一系列强烈的、相互重叠的问候隆叫。接下来,对话再次转向,变成了更柔和的隆叫,结构与前者大不相同。这部分通常持续许多分钟。

就算大象没有复杂的语法,它们也有词汇。它们的交流工具包里配备了几十上百种动作、声音及两者的组合。

人类目前为什么没有更好地理解它们?人类第一次试图研究其他动物如何交流仅仅是几十年前,这段时间太短了,研究大象沟通交流的先驱者们仍在工作着。

大象通信的奇闻异事

大象能隔着很远的距离进行交流,没人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大象的隆叫中低频的部分远远低于人耳的感知范围,这些叫声的音量却很大(115 分贝,与摇滚音乐会现场相当,后者大约在 120 分贝)。理论上,凭借这么大的音量,大象能在 6 英里之外听见这样的声音。大象脚上有特别的接收器,叫环层小体(paciniancorpuscles),能够捕捉通过地面传播的大象的隆叫声。它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能够感知来自更远处的呼唤?它们是否会接力,就像人类玩击鼓传花一样?

在津巴布韦的一家私人野生动物庇护所里,生活着大约 80 头大象,它们常常在一处旅行者住宿点附近闲逛。而在离这里约 90 英里的万基国家公园(Hwange National Park),工作人员决定“处理”几百头大象,降低公园中大象的密度。方法是用直升机驱赶大象走向埋伏的枪手,然后杀死整个象群。

远处的屠杀开始后,闲逛的大象突然消失了。它们被发现聚集在庇护所里远离万基公园的一角。相关研究人员说:“大象能在很远的地方听到痛苦的呼叫,它们意识到同类正在被杀害。”但这是怎么做到的?

相似地,在“大象耳语者”劳伦斯・安东尼(Lawrence Anthony)去世后不久,曾被他营救并在他的大型庇护所中生活的 20 多头大象分成两组,在两天内先后聚集到他家,在那里徘徊了两天。它们先前已经一年没去过那里了。我们知道大象会哀悼,但是,为人类哀悼?12 小时路程以外的这些大象如何得知某个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谁也不知道。

劳伦斯・安东尼 图源:网络

被大卫・谢尔德里克野生动植物基金会(David Sheldrick Wildlife Trust)救助的孤儿象,会在内罗毕国家公园(Nairobi National Park)的保育所里接受人工哺乳,然后送到察沃国家公园(Tsavo National Park),与其他先前接受过救助、如今处于野生状态的大象生活在一起。它们将在一个更加正常的、年龄分布更广的大象社群中开始新的生活。

保育所里的饲养员朱利叶斯・施瓦亚( Julius Shivegha)说:“刚刚到达察沃的时候,它们会过来问我们,‘我在哪儿?为什么要把我们带到这里来?’它们用的不是我们的语言,但我们走到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后来,用自己的语言和其他小象交流之后,它们就明白了一切。”

如果年龄较大的象确实记得孤儿院的经历,以及自己是怎么到了察沃,它们明白新来的小象遭遇了什么,这意味着它们记住了自己的经历,并且知道自己能记住这件事情。那些怀疑论者在看到孤儿象在察沃会面的场面之后,往往会相信他们目睹了一些无法解释的东西。而为这些孤儿象工作的人对此没有任何疑问。

达芙妮・谢尔德里克有着几十年和大象相处的经验,她坚称当一群新的孤儿象被卡车载着送往这里时,察沃的大象能够察觉。她说,成年象会迎接新来的小孤儿象。她将其称为“心电感应”。

人类似乎普遍相信一种假设:每个物种都只有一套叫声,不像人类语言那样拥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语言。这里似乎又存在一个假设,即它们的语音系统是天生的,不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但是,从小被带离野生环境的个体,比如动物园里的猿类、马戏团里的大象和虎鲸,可能始终无法掌握如何用它们的方式自然地依靠声音、动作、语境和其他细微的差异进行交流。

许多鸟类有地域性的方言。虎鲸也有一些词汇在某些群体中被大量使用,却不为其他群体所掌握。类似这样的区别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人类还在为这样的行为进行分类,并描述动物的叫声。尽管如此,翻译和理解动物的交流也许就像试图挠一处够不着的痒痒。目前为止,动物们所说的、所想的都比我们所理解的更为复杂。

文源:《无言的呼唤:动物的感知、思考和表达》,略有删改
作者:[美]卡尔.沙芬纳 (Carl Safina) 
译者:戚译引
清华大学出版社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作者简介 ★

卡尔・沙芬纳曾获得麦克阿瑟奖、皮尤奖和古根海姆奖,他的作品曾获得猎户星图书奖、兰南文学奖、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以及约翰・巴勒斯自然写作奖、詹姆斯・彼尔德基金会图书奖、乔治・拉布基金会奖。沙芬纳拥有罗格斯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他是石溪大学首位自然与人文讲席教授,并担任艾伦・艾尔达科学传播中心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席,同时是非营利机构沙芬纳中心的创始主席。他曾主持美国公共电视网(PBS)10 集电视节目《与卡尔・沙芬纳一同保护海洋》。他的作品曾登上《纽约时报》 《国家地理》 《奥杜邦》 《猎户杂志》等报刊,并且在《赫芬顿邮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网络渠道发表。

★ 译者简介 ★ 

戚译引,科普作品译者,译作《昆虫记》获得 2018 年“大鹏自然好书奖”年度版本奖。目前任《环球科学》编辑,从事前沿科技的编辑和报道工作。

★ 作品介绍 ★ 

这部非虚构类作品,通过几种典型野生动物 —— 狼、象和鲸等的精彩故事,展示了动物是如何感知、思考和表达的。这些动物对工具的使用、计划的制定、复杂信息的传递,让我们看到了动物极其智慧的一面,而动物之间的那些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无一不是人类情感的再现;特别的是它们对人类共情同理的感知行为,仿佛是向人类发出有尊严的声声呼唤,足以给任何一位读者带来强大的情感冲击和启发性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与我们为伴的那些动物,而且也有助于人类重新认识自身,并在帮助那些野生动物的同时也帮助我们人类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点阅读 (ID:tupydread),作者:卡尔・沙芬纳,编辑:张润昕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相关文章

关键词:动物科普常识

软媒旗下网站: IT之家 最会买 - 返利返现优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软媒旗下软件: 软媒手机APP应用 魔方 最会买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