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ID:diqiuzhishiju),作者:中年维特,制图:孙绿 / 编辑:养乐多
原文标题:《刚刚,沙尘暴来了!》
受今年立春后第一场寒潮的影响,中国北方地区将经历一次强沙尘天气。目前,北京市气象台已发布沙尘蓝色预警信号,预计 10 日 14 时至 23 时有沙尘天气,北京的 PM10 浓度将明显上升。
同为三月的北京咋差别这么大呢
(同一地点拍摄对比)▼
其中,傍晚至前半夜为沙尘过境时段。受沙尘天气影响,预计今天夜间北京空气质量可达到中重度水平,预计 PM10 将出现超过 500 微克 / 立方米以上的浓度高值。由于本次西北冷高压较强,西北风风力大,预计 11 日凌晨后沙尘逐渐移出北京。
谢谢,已经爆表了
(图:air-matters)▼
除北京外,河北北部、内蒙古西部偏西和偏北、中部偏北地区已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预计这些地区将出现能见度小于 1000 米沙尘暴天气,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华北内蒙全线溃败
(图:air-quality)▼
这样的天气,最适合拯救世界了(图:网络)▼
温馨提示:我局有个海洋气象地理讨论群,如果你是海洋、气象、自然地理的研究者或爱好者别错过文末的加群方式哦!
沙子从哪里来
沙尘暴并不是一件近代才出现的新鲜事物,《汉书》中就记录过:“夏四月,黄雾四塞。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
唐代边塞诗中,沙尘暴更成为描摹边塞地区严酷环境的重要意象。意气风发时则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炽热的豪迈表露无疑;思乡心切时则有“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苍白的无奈点到即止。
古代边塞难啊
北边是蒙古高原大戈壁,西边是西域大沙漠
春风是如此短暂,日常都是在吹沙
(图:NASA-2013 年 3 月 9 日)▼
“异常”的天气现象总能引发观者心中的种种不轻易表露的情感,古人不朽的诗文与今天速朽的朋友圈何其相似。可见沙尘暴是中国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并不罕见的天气现象,我们的民族已经对它感慨了几千年。
千年来没有改变的一点是,沙尘暴只眷顾北方人,因为它的形成需要三个要素 —— 沙源、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和强风。
大风刮起来,已经认不出下图哪是哪了
(图:NASA-2011 年 5 月 11 日)▼
一旦三者同时具备,强风便会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沙尘过境之处,空气变得污浊,水平能见度也会明显下降。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让沙尘得以被强风携带到更远的地方,否则沙尘会被更快削弱、阻挡,绝不可能让小半个中国沦陷。
原以为这是一张内陆卫星图,没想到是沿海
可惜我只能找到这么多了
各位列文虎克,你们还能找出更多城市么?
(图:NASA-2010 年 3 月 20 日)▼
日常用语中的“沙尘暴”,其实指的是沙尘天气。而沙尘天气又以能见度、空气浑浊度、风力大小等标准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而本次沙尘天气属于十年一遇的强沙尘暴。
也正因有多种要素限制,沙尘天气通常会突然发生,只持续较短时间,便会结束。时间虽然短,它却能带来极大的危害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
动物也无法幸免
本次北京沙尘天气的沙源来自蒙古国南部,这里是一片面积高达 130 万平方千米的巨大沙漠的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在中国境内),横跨东戈壁省、中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尔泰省。就像古汉语中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一样,这片沙漠名称也非常直接,就叫戈壁沙漠,它便是划分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的那个“漠”。
这是一条相当广阔的荒漠地带
大风吹起来,风沙的辐射范围还会更大更大 ▼
蒙古国的国家能力目前尚不足以应对非法采煤、过度放牧的问题,以至于首都乌兰巴托早已不是想象中静谧的漠北天堂,而是一片深受虚假城市化、空气污染之苦的臃肿城市。对如此广大,干旱的沙海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也就更无从谈起了。戈壁沙漠自然就成为沙尘暴取之不尽的沙源。
乌兰巴托所在的蒙古北部已经是相对湿润的地区了
再往北是更湿润的森林地带
往南则从草原逐步过渡到茫茫大漠
其实,受本轮沙尘天气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并不是北京,于国外是蒙古国,目前已经造成数人死亡,数十人失踪。
于国内是黄河几字湾周边,即宁夏和内蒙古的巴彦淖尔与呼包鄂地区。这里不但会受到蒙古国沙源的影响,其周边就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等中国八大沙漠中的四个。只不过受限于人口规模和经济政治地位,这里往往不受区域外的人关注。
也就是这一区域
可以说是中国阻挡沙漠化的前沿,非常重要
(底图 © 2008-2019 Chelys srl)▼
之前地球知识胡局捐助的公益林也建于这一区域
风沙如何来
秋冬季节,大陆降温快,海洋降温慢,大陆的温度会比海洋更低,靠近地面的空气同样如此。而欧亚大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这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尤其明显。在亚洲内陆高纬度的蒙古国北部、或以北地区,空气尤为寒冷致密,自然要向周边温度较高、密度较低的地区扩散。由此便出现了一个影响范围几千千米的顺时针旋转气团,这就是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
就属你最显眼
(图:wikipedia@Sinysee)▼
高压生成后会向东南方移动,带来大风和降温,让冬季的亚洲东部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更为寒冷。在高压裹挟的冷气团向南“倾轧”暖气团的过程中,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所以秋天沙尘暴多发。而冬季,中国北方已经被冷气团控制,南方距离沙源太远,所以冬季虽然会刮起寒冷的北风,却很少见到沙尘天气。
虽然不见沙尘,但极地涡旋南下还是非常可怕的
气候变化导致的各种灾害越发显现
(今年年初的超级寒潮 图:中央气象台)▼
原本的高压向南移动后,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没有逆转,西伯利亚还是会再次生成新的高压,周而复始,带来一轮轮的寒潮。当春季到来,太阳直射点即将北移至北半球,北半球接受到的太阳能越来越多,并带来气压带风带的北移。此时冷气团与暖气团此消彼涨,南方的暖气团再次北上,与南下的冷气团再次相遇,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
一月初 (上) 与三月初 (下)
冷空气向北方退却了
但中国北方到蒙古国的沙漠地带也成了交锋前线 ▼
所以中国北方的沙尘天气往往开始于 2 月中下旬,3 月后进入高发期,4 月通常为沙尘天气出现的峰值。进入 5 月暖气团控制地区越来越多,越来越靠北,而冷气团变得非常弱势,沙尘天气出现频率开始下降。
▼
比如 2021 年 3 月那次刷屏朋友圈的沙尘天气,南下的冷空气就非常强劲,在蒙古国境内刮起了每秒 20 米的强风,经过戈壁沙漠时卷起了大小沙尘。从直径 5-0.05 毫米的沙,到直径小于 0.05 毫米的尘都被卷起。受重力和地表建筑物、植被的影响,直径较大的沙很快落下,尘则随着风继续南侵。
冷气团抵达中国后,将南方暖气团与被“晒热”的冷气团挤逐渐挤压到长江沿线一代,来自蒙古国的尘被刮到北京。而黄河几字湾周边因为有就近的沙源,所以表现为强沙尘暴,而北京等华北城市,能见度在 500 米至 1 千米之间,也达到了沙尘暴级别。
而本次沙尘天气,从目前来看力度不及前年那次,但是形成原因却相似。而最近气温的显著回暖,导致了沙源地解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冷空气所能携带的颗粒物。
气温回升花开了,沙尘暴也来了 ▼
▼
防沙多年有用吗
其实,北京的沙尘暴在以前更为严重。
受不合理开发的影响,到 1966 年时,北京的沙尘暴天气创造了 20 天的纪录。那时离北京最近的沙源是仅仅 180 千米之外河北承德的塞罕坝,所以那时北京的沙尘暴,是刮到嘴里可以嚼出颗粒感的真正的沙尘暴。
如今的承德塞罕坝,环境比曾经已经改善很多
70 年代风沙依旧频繁,为了改变这一环境问题,1979 年,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上马。这一工程西起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东至黑龙江宾县,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 5.34 亿亩,预计到 2050 年正式完成。
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与中国风沙带区域大致对应
(向右滑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大致范围)▼
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住土壤和砂砾,起到减少沙源的作用,成林后还可以减缓北风,过滤风沙,降低沙尘暴的强度和频率。
如今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已经成果初现,沙尘经过越来越密,越来越厚的防护林,被显著减弱、过滤,让近年来北京每年的沙尘暴天数,确实呈现出波动下降的态势。从 60 年代的年均 5.3 日,6.6 小时,变为 80 年代的年均 0.9 日,0.72 小时 5 年未发生,再变为变为 2010 年代的年均 0.1 日。不光是北京,全国沙尘天气的也下降到 2011-2019 年的,年平均 11.4 次。
当然,建防护林并不是指要在广大的范围内种树
北方沙化最严重的其实是曾经的草原
而草原生态与沙漠生态都相当脆弱
除了种树,如何逐渐恢复沙化的草原才是治本
防护林抵御沙尘暴效果确实显著,但是,做不到杜绝风沙天气。因为沙尘中沙的高度通常只有 40 厘米,地表植被可以很好的起到阻挡、过滤的作用。但是轻飘飘的尘可以被上升气流刮得很高,甚至进入距地面 5000 米左右的平流层,对此植被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秋冬季节的西伯利亚高压不会消失,强风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就不会消失。想彻底解决沙尘天气,就只能解决沙尘暴沙源,但这同样并不现实。
治理沙源才是根本,但是也最难
(科尔沁塔敏查干沙漠,孝庄太后很伤心)
防风固沙需要成本,也需要自然条件。植树造林可以把年降水量 490 毫米的塞罕坝变成森林;把沙化的草原逐渐恢复成绿地。但是对于面积过于巨大,距海过于遥远,蒸发量巨大的地区,植物种植之后能否存活就是个问题了。
而且还要进行农业开发
水源往往在农业之外就所剩无几了
(西辽河流域,图:google map)▼
经过对于环保的重视和多年的环境治理,西北地区的年降雨量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其上升幅度很小,平均每十年只增加 0.11 毫米,部分地区的降水量甚至呈小幅下降趋势。西北地区的防风治沙工作依旧不简单。
内蒙古东部降水量尚可支持相当规模的草原
到了西部则愈发恶劣
广阔沙漠与蒙古的戈壁省连为一体,只能遏制其扩张 ▼
更尴尬的问题在于,最重要的沙源在蒙古国,中国显然无法直接把三北防护林扩展到他国境内,只能依赖于国际合作,而戈壁沙漠自古环境恶劣,想要改造恐怕成本巨大,且结局难以预料。
所以未来北京的沙尘暴可能会成为历史,但是扬沙、浮尘天气消失的可能性不大。不如换种心态来面对这些自然现象,想到那些飞上 5000 米高空的尘穿越荒野、农田与城市,最终降落到海中,成为浮游生物饕餮的营养物质,最终随着食物链滋养整片海洋,沙尘是不是也变得浪漫了起来。
毕竟,沙尘暴也是东亚气象系统的一部分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形成均受益于此
既要解决问题,也要适应环境
(图:NASA)▼
参考文献:
1.黄小燕,王圣杰,王小平.1960-2015 年中国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 [J].气象,2018:1191-1199.
2.汪彪,曾新民,刘正奇,周霄林,所靖东.中国西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估算与变化特征 [J].干旱气象,2016:34-42.
3.郭军宁.北京“沙尘暴”新解 [J].百科知识,2009:22-23.
4.宋立宁,朱教君.沙暴、尘暴和沙尘暴 [J].防护林科技,2015:5-7.
5.邹受益.北京沙尘暴溯源 [J].大自然,2008:61-63.
6.http://124.205.185.62:8080/lssbs/18/20200515/142357552882883.html
7.http://www.weather.com.cn/zt/tqzt/2859615.shtml#p=1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小谢
END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