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业革命以来,高效快速的工业商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然而,也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商业鬼才创造出品牌价值,这些品牌价值牢牢抓住人心最原始的傲慢和偏见。
正如当你告诉一个人,哈苏 XPAN 其实是富士相机时,有的人明明已经知道答案,依然会歇斯底里地给你硬扯两者的不同。
这就是品牌价值的强大力量,它让人疯狂。而哈苏在相机世界,就有着这样的力量。
现在哈苏品牌和富士已经没有太多合作,然而富士对于哈苏数字时代早期的发展轮廓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其中有 2 件产品知名度很广,其一就是上面的 XPAN 系列相机,另一个是哈苏 H1 相机,富士这里叫 GX645AF,奠定了未来 H 相机发展的轮廓,也彰显了富士公司的实力。富士为哈苏打造的 H 系列相机的框架,一直到哈苏开发出中画幅微单才有摆脱的迹象。
90 年代,哈苏与蔡司紧张的关系已经让他们不得不做出变革。
哈苏极其依赖蔡司镜头,V 系列相机的整个曝光过程都集成在蔡司镜头上,没蔡司镜头就没哈苏传奇。
面对自动化的冲击,尽管哈苏试图利用 2 系列焦平面相机突破,他们在很短的几年内先后推出 201,203,205 相机,生产时间都不长,市场反响远不如机械的 V 系列,1998 年推出 202FA 后,没有再推出 2 系列相机。他们与蔡司合作的最后一款相机是 SWC905 在 2001 年。
也就在 2 系列碰壁的那几年,日本 120 单反相机出现了全自动化机,宾得,玛米亚先后完成,连京瓷 CONTAX 都插了一脚,讽刺的是,京瓷的 CONTAX 相机镜头却用上了蔡司自动头。
90 年代末,哈苏公司开始与日本公司合作是在 2 系列和 V 系列的一些电子部件时就开始的,但两者合作的标志是 TX,XPAN 系列的推出。
这是哈苏公司官网贴的当年的广告,没想到这机器还能这么用吧。
XPAN 有没有美能达混在里面我没有考证过,但是后来的 H1 是有的。这个系列虽然哈苏号称是和富士合作开发的,然而哈苏并没有 135 相机开发的经验,XPAN 其实就是 TX-1,基本是富士包办的。
但是实际上又不能算贴皮,实际上哈苏利用富士的技术,而富士则是赚照相机的钱,所以两款产品同步发售,哈苏利用品牌价值面向全球市场,而 TX 面向日本国内市场。
所以,XPAN 要远远比 TX 有名,因为它的销售范围更大。
富士提供了 3 枚大相场镜头,做中画幅,大画幅镜头这可是富士的强项。如果就相机公司的属性而言,80 年代后的富士是典型的中画幅厂,连 617 都做,而且他们的大画幅镜头也是后四家之一(施耐德,罗敦司得,尼康,富士)。
富士提供了一套很特别的封闭系统,而且很像 120 里玛米亚 6,7 那种封闭系统,要比 CONTAX G 系统镜头更少,意思就是你也不差这点钱,3 个头都买了呗,你要是觉得 30/5.6 实在贵,45 和 90 好歹买了的意思。
这个系统的确是很有特色的,也很有人气,在 2003 年还推出了第二代,优化了操作。
哈苏想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面对数码浪潮的猛冲,以及机身迟迟不能全自动化的困难。
面对日系 120 自动机文体两开花,张口就来,开盖就摄的威胁,哈苏最后还是决定在新世纪放弃老祖宗传下来的 6X6 画幅,以 645 作为新起点。(另一方面,哈苏 V 系列依然可以转接数码后背)
哈苏 H1 相机在 2002 年发售,这台相机哈苏到底参与了多少,你就看哈苏历史回归里提都没提 H 系列就知道了。
但是哈苏肯定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因为这个系统采用了镜间快门系统,这是哈苏 120 单反的灵魂。(镜间快门决定了快速速度上不去,不过对于以商业棚拍和简单外拍为主的哈苏,根本不需要 1000 以上的速度)此外,哈苏在后期的介绍顺序是 X,V,H,可以从中看到他们的重视程度。
H1 的机身系统,设计逻辑,光学组成是富士和美能达公司一起完成的,美能达提供了优秀的自动化方案。由于面世较晚,因此一开始就预留了后背数码化的准备,尽管要到 H2 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配套数码后背,整个系统的数码化到 H3 才最终成型。
这次因为是帮哈苏开发,所以让哈苏的 H1 先发售,富士的 GX645AF 后发售,同样是 H1 在世界范围发售,GX645AF 为日本国内销售。
送佛送到西,富士不仅开发了 H 系列相机,还开发了全套镜头。这次富士可是真的用心了,镜头没有现成的可以用,一开始就开发了 4 枚,80/2.8,35/3/5,150/3.2 和 50-110/3.5-4.5,后来又开发了一堆。
我几年前贴过数据,其实这批镜头性能在当时算不错的,比如这个标头,你别看它结构简单,就是 PLANAR 对称结构好像很不走心一样,其实对比,细节都表现不错。当然,你不能拿现在的微单头去衡量,那肯定比不过的。
哈苏也不知道和蔡司是什么仇什么怨,干脆说:“HC / HCD 系列镜头,其光学性能超越了传统的哈苏 / 蔡司镜头(甚至是标志性的 CF 3.5/100 和 CF 5.6/250 SA 镜头),很多专业摄影师将其视为迄今为止极为出色的镜头之一。”
这个数据现在看起来估计难以满足一亿像素的要求,但至少你从 2000 年的设计思路看,这已经很好了。毕竟 2000 年的电脑和设计软件现在看起来都比较原始,没有现在这么高能。
富士是什么时候开始和哈苏疏远的,现在的 H 系列是谁在造因为我不玩数码,也无从考究,但是 X 系统已经不是富士代工,而且哈苏的 X 系列中画幅数码相机和富士的不是同样的机器。
总而言之,哈苏能够挺到现在和他们与富士的合作有很大的关系,也凭借与富士的合作,以机械见长的哈苏公司还是成功打造了符合数字时代需要的高性能中画幅相机。
当然,如果你一定认为 XPAN 不是 TX,XPAN 就是哈苏开发的,H1 不是 GX645AF,H1 就是哈苏开发的,那你就当你是对的好了。
的确,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哈苏传奇,搞了半天是一台富士,当了冤大头,就算他明白了,也还是会嘴硬的。就像坐了大半天迈巴赫,结果跑到车尾一看,NND,怎么是奔驰 S450?这个时候除了骗自己说这就是一辆迈巴赫,可能也没别的办法了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胶卷迷俱乐部 (ID:jiaojuanmi),作者:上海老污龟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