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 (RAM) 作为电脑至关重要的组件之一,除容量这一基本要素外,频率也是影响用户购买选择的关键指标。通常厂商在宣称内存频率时,会以“MHz”作为计量单位,而当用户实际使用时,则又会发现 CPU-Z 或 Windows 任务管理器中频率参数与厂商标注有所不同。
要了解这一问题根源,首先要引入两个性能单位的基本概念,即“MHz”与“MT/s”。
MHz 与 MT/s, 究竟是什么
MHz (兆赫兹): 通常用来表示时钟频率,代表每秒一百万个周期或一百万赫兹 (10^6 Hz), 在内存领域,“MHz”指的是内存的工作频率。
MT/s(百万次传输 / 秒): 这个单位直接描述了数据传输速率,即每秒钟可以传输的数据量。“MT/s”考虑了内存总线宽度的影响,因此更能准确反映内存的实际性能。
MHz 与 MT/s 的关系
早期 SDRAM (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内存) 时代,数据传输的衡量方式与主板时钟保持一致,且数据传输仅发生在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因而以“MHz”来表示其频率并无问题。而到了本世纪初,随着双倍数据速率 (Double Data Rate) 传输的 DDR SDRAM 推出,其数据传输可以在时钟周期的上下沿进行,让每个时钟周期内的电平信号多增加了一倍,即 1MHz=2MT/s。所以,再用“MHz”作为计量单位已然不合适。
以紫光国芯旗下国潮存储品牌云彣 (UniWhen) 的神凝系列 DDR5 马甲内存举例,其在第三方软件 CPU-Z 中所显示的时钟频率为 3200MHz, 而 Windows11 则针对内存参数的描述进行了修正,将原先的频率单位“MHz”更改为“MT/s”,故最终任务管理器显示为 6400MT/s, 即实际传输频率。
造成如此混乱的原因,一方面是早期 SDRAM 与 DDR SDRAM 并存于市场,为宣传 DDR SDRAM 的双倍速率特性,以等效频率的概念,将时钟频率直接乘以 2 代表实际传输频率,单位保持不变。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及消费者对“MHz”这个计量单位更为熟知且接受度更高,导致这种混淆的概念一直延续至今。
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赋能消费者决策
云彣 (UniWhen) 作为存储领域的国潮新锐品牌,始终将用户反馈和市场动态置于核心位置,并推动产品的持续优化。同时,还致力于将技术创新和产品品质相结合,为广大用户带来更高效、更可靠的存储解决方案。
云彣 (UniWhen) 坚信,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能够帮助广大用户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享受更优质的存储体验。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