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大牛、Fellow 大满贯第一人、南大计算机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刚刚履新南京大学副校长。
昨天,南京大学在官网上更新了人事安排,相当于正式官宣:周志华教授将担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一职。
对国内的 AI 从业者而言,周志华教授相当于「中国的吴恩达」。他撰写的《机器学习》一书被视为入门 AI 必备的经典读物,涵盖了机器学习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算法,被大家亲切称为「西瓜书」。
之所以能写出如此生动易读、深入浅出的著作,离不开他本人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多年的研究工作。
在计算机领域,他出版了多部专著,并在一流国际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发表论文 200 余篇,获发明专利 20 余项,论著被 6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引用。
而谷歌学术显示,他的总引用已经达到了 9.6w,h-index 高达 128。
其中引用量最高的一篇文章发表于 2007 年,总被引量为 7824,收录在 Springer 上的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KAIS)论坛。
文章介绍了 2006 年 IEEE 国际数据挖掘会议(ICDM)确立的十大数据挖掘算法,并对算法的影响、当前和未来的研究都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 K-Means、SVM、EM、PageRank、AdaBoost、KNN、Naive Bayes 等,至今仍有重要影响力。
论文地址:https://www.academia.edu/ download / 64039015/2.pdf
南大计算机系本硕博毕业
周志华出生于 1973 年 11 月。
1992 年,他考入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先后于 1996 年 6 月、1998 年 6 月和 2000 年 12 月,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23 岁本科毕业,读完硕士和博士,他都只用了两年。
2001 年 1 月,周志华选择留校任教,紧接着便在 2002 年 3 月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2003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于同年 11 月被聘任为教授,2004 年 4 月获博生导师资格。
2009 年,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7 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8 年担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
在升任副校长前,他担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LAMDA)所长、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
学术成果颇丰,Fellow 大满贯
周志华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2023 年 8 月,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当选为新一届的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IJCAI Trustee)主席。
他是 1969 年 IJCAl 大会创办以来,首位担任 IJCAI President(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的中国大陆学者。
在此之前,他于 2017 年当选 IJCAI 2021 程序委员会主席,同样也是首位担任这一职位的中国大陆学者。
2018 年,当选为 IJCAI 理事会委员,任期 5 年(2018-2023)。
2019 年,他与密歇根大学一位著名教授一起,担任国际人工智能学会 AAAI 2019 大会的程序委员会主席,成为 1980 年该会议创办以来美欧之外国家首位担任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的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2016 年他还当选了国际人工智能学会(AAAI)、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会士,加上此前已经是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IAPR)的会士,他已成为在人工智能相关的五大主流国际学会的华人「大满贯」会士第一人。
2019 年 7 月,IEEE 计算机学会主席 Cecilia Metra 教授向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计算机系主任周志华教授颁发 2019 年度 IEEE 计算机学会 Edward J. McCluskey 技术成就奖。
在 AI 及其教学领域,他的成就可谓战果累累。
首届「微软学者奖」(1999)
第五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
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
微软青年教授奖(2006)
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一等奖(2010)
国际工程技术学会 IET / IEE Fellow(2010)
ACM 杰出科学家(2013)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Fellow(2013)
IEEE 计算智能学会杰出青年成就奖(2013)
IEEE 数据挖掘杰出服务奖(2016)
欧洲科学院院士(2017)
CCF 王选奖(2017)
亚洲机器学习卓越贡献奖(2019)
首届 CCF-ACM 人工智能奖(2020)
除了在南京大学任教,周志华也在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在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视觉感知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作为学者,周志华曾在多个学术期刊和顶级会议中任职,包括 l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等刊的 Associate Editor,以及 Machine Learning、Pattern Recognition、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等刊客座编辑。
机器学习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近几年的研究之路,已经让我们见证了中国科研力量的起步和崛起。
谈起科研道路,周志华坦言自己是我国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领域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机器学习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据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大数据好比是矿山,要得到矿山的价值还需要有效的数据分析技术,机器学习就是为大家提供这种技术。
他回忆说,1995 年读本科时,在图书馆偶然翻看了《机器学习: 通往人工智能的途径》,这是他接触机器学习的开始。
当年学校还没有网络,这本 1983 年出版的书从科研角度看观点已经很老了,但仍让他着迷。
当时国内的相关研究还没有起步,直到 2005 年他在一些学术会议上讲到机器学习时,还有业内人士问,机器学习是学习采棉花还是摘葡萄?
从「看不到国际文献」到「能随时看到国际文献」,从「看到国际文献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到「研究的问题与国际前沿接轨」,在过去 20 年里,我国在 AI 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飞跃式的突破。
2017 年的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上,中国的录用论文数首次超过了美国。
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担任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2018 年,当国家将人工智能上升为战略重点时,周志华带领团队在南京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人工智能学院,并建立了本科阶段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科体系。
周志华坦言赶上了时代机遇 ——
国家不断强大、经济实力增强、政府和企业对科研的投入在增大。对我们研究者来说,看到人工智能被写进了十九大报告,很受鼓舞。
在 2007 年,周志华创建了南京大学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
经过 10 年的发展,实验室现有教师 11 人,研究生 60 余人,同时还有越来越多有志于 AI 的青年学子慕名而来。
在学生们眼里,周志华勤奋、精力旺盛。
「有时凌晨两点刚回复完邮件,早晨 7 点就在微信上提出修改意见,7 点半又通知去办公室开会。」博士生赵鹏说。
虽然机器学习领域很热,但周志华会刻意「控制」论文数量,时常鼓励大家要坐得住冷板凳,通过深入钻研提高质量。
他热心于让更多人了解机器学习,不仅开通了微博,用所学知识点评热点,还为关心 AlphaGO 的科技迷点评背后的技术。
他撰写的机器学习教科书,出版一年多就重印 20 多次,也让他收获了「畅销书作家」的头衔。
在学校里,他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案例、幽默生动的教学,不仅吸引了理工科院系的学生选修,还吸引来大批文科学院的学生,甚至有从外地学校赶来蹭课的。
目前,南京大学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周志华为首的,在 AI 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团队。
让我们期待,南京大学在周志华的带领下,做出更多 AI 领域的贡献。
参考资料: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8/527449.shtm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