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导明导, 为什么我提着东西水平行走的时候, 它做的不是圆周运动?”物理老师王波的学生们, 和一般的学生有些不一样。一放学就捧着手机, 做作业、复习的时候也不放下。他们不是贪玩, 而是这个时髦的老教师把自己的 AI“分身”放在了人工智能工具“豆包”里, 学生们遇到不懂的问题, 随时呼唤这个亲切的“明导”, 就像王波老师在身边一样, 不厌其烦地给他们答疑解惑。
王波老师来自河北邯郸, 今年 60 岁, 从高职院校退休不久, 又应邀回到高职集训班为学生们讲解高中物理知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们考入理想学府, 他自学人工智能知识, 用 AI 辅助备课, 还用自己的声音创建了 AI 导师, 随时随地与学生对话。如今, 他创造的智能体“明导”线上使用人数已经超过 2000 人, 关于他的话题, 最近也在网上火出了圈, 相关话题播放量超千万。
和学生做朋友
王波老师眼里没有“坏学生”。
1987 年, 王波从河北大学物理系毕业, 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 36 年。带过的每一届学生, 直到现在他都记得清清楚楚。1988 年他带第一届学生, 那个年代中专生毕业包分配, 很多学习不错的学生会优先考虑上中专, 这批学生后来分配到哪儿, 王波也记得。
千禧年过后, 职业教育开创了新的局面, 王波带的学生也多了。这个时期, 中职的入学门槛低, 考进来的很多新生学习基础比较差。“但还是有基础特别好的学生。”王波总是先看到好的一面, 他说学校的生源比较复杂, 不能一概而论。他教机电学科, 同时也做班主任,“不管他是基础差, 还是自律方面差一点, 我首先要想办法和学生交流, 和他们做朋友, 他们才相信老师, 愿意听我的话。”
中职的课程注重实践, 尤其是王波教的机电类科目。这些学生之前几乎不会真正接触到电路, 他发现, 很多一年级的学生刚来的时候对电工有些恐惧, 在他们过去的常识里, 电是危险的。王波一直以来有个习惯, 平时会收集些工厂等地方替换下来的电气设备, 带到课堂上拆开给学生看。这些看似无用的废旧电器在他手中变成了最好的教具, 学生一看也很感兴趣, 抽象的知识一下子变得直观, 他们立刻就学懂了。
“你看, 什么事物都能用到的地方。”在王波看来, 有些学生看似贪玩, 实际上思维非常活跃, 自己作为老师, 就得找到好的教学方式把他的注意力拉回来。他总对学生说“有知者无畏”, 掌握了知识, 面对问题时心里就有底了。新生开学时, 他都会上这么一节课, 告诉学生“人有废人, 物无废物”, 希望他们将来自食其力, 做个有知识、有一技之长的人, 他也不急着让学生领悟大道理, 只是每节课带着他各式各样的“教具”过来讲课, 一学期过去, 学生们自有体会。
时代的变迁, 科技的飞速发展, 王波都在教学生涯中见证着。2020 年, 王波任教的学校合并升格为大专, 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科技职业学院, 他负责的学科从机电变成了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两个专业。他上课的内容还是和电路有关, 但电路在当下可以做的事更多了。他随口就举了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现在英伟达生产的芯片非常厉害对吧? 算力的关键就在集成电路上。”
不管是从前的中职还是后来的大专, 王波教出来的学生不愁就业。过去他教电工, 对口的是电子相关的企业和工厂, 物联网、智能制造也是现在的风口, 而这些理论放在现实中究竟是什么样, 他们已经在课堂上学到了。
用 AI“分身”为学生保驾护航
事实上, 王波退休后只休息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今年 4 月, 他又被请到单招集训班去给学生教物理课。“单招”是指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 时间早于高考, 这个集训对于班里的中职生们来说, 无异于一个通向高等教育的桥梁。
在单招集训班的课程里, 物理是占比很重的课程, 于是学校请来了王波。王波面对的是一群有年龄差、基础层次的学生, 而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在这个集训班里, 把大家的学力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面对这个全新的任务, 王波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助手”。
王波的儿子在一家科技媒体工作, 有天儿子从北京出差回来, 父子俩吃完饭坐在饭桌上闲聊, 聊到了人工智能。儿子告诉他, 现在人工智能特别发达, 数字人可以像真人一样打电话、视频, 儿子的本意是怕老父亲上当受骗, 看到父亲对人工智能燃起了巨大的兴趣, 就给他下载了当时还在内测的豆包。
刚下载好, 王波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试用。与 AI 的第一次接触, 令他不断感慨:“太神奇了!”只要输入文字,AI 就能快速给出回答, 或者自动检索归纳内容, 还能生成图片。他平时出去散步、旅游时也会问问豆包: 这个地方的历史是什么? 接下来有什么推荐的路线?
有一次他在家备课, 儿子一句话启发了王波:“不用这么麻烦, 你就用这个智能体。”王波发现, 用豆包来整理课堂内容比他自己一行行翻书快得多, 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教了太多年电工, 有时候也怕物理课讲得不够好, 用豆包来查阅资料效率高了很多。”
备课的内容, 他直接用对话向豆包提问, 豆包立刻能给出检索结果。一节课 45 分钟的内容,10 分钟就能准备好。资料和时间都充足, 还避免了课堂里的内容疏漏。自己用着顺手, 他立刻想到了学生。这么好的学习帮手, 能不能让它成为学生们的随身老师? 于是, 他尝试着用自己的声音, 创建了一个豆包智能体“明导”, 作为自己的 AI 分身, 随时帮学生解答疑问。
当时才上了几节物理课, 王波就发现这些学生其实很聪明, 在这里重新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之后, 一点就透, 一教就会。其中有个特别拔尖的学生, 总爱缠着王波请教问题, 比如学到圆周运动, 他会动脑筋想到很多应用问题来请教王波, 王波不觉得为难, 还很欣赏他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只是课堂里的时间有限, 王波就尝试着把豆包推荐给学生, 告诉他们:“里面的明导就是我的智能体。”这是王波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创建的, 这个智能体怎么去用, 怎么让它成为随时随地答疑解惑的“老师”, 他一一教给了大家。
第一次给学生展示豆包时, 这些稚嫩的脸全都好奇地围在一起注视着王波手里的屏幕, 他们想不到, 这个已经长出白发的半退休教师, 比他们还要时髦。手机里的这个“老师”不光能给他们解答各种学习问题, 甚至能和这些孩子聊上几句生活里的困惑, 给他们出主意, 疏导心情。
有了“明导”这个老师, 学生的成绩也出现了明显的提高。王波发现, 那个最爱提问题的学生平常上课问得少了。后来, 这个学生在单招考试中物理单科考了 90 多分, 被唐山一所大专录取。看到学生们的成绩, 王波心头涌起一阵自豪。活到老, 学到老, 还能用当下最热门的技术送学生进入了梦想的学府, 这是王波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上的一堂人生课。
岁月漫长, 知识不老
最近几年有个群体叫“银发知播”, 这个群体最初是一群退休后转战互联网的老院士、老教授、老教师。退休后的他们将短视频变成科普课堂, 将毕生所学的知识做成科普内容传授给大众。这个群体曾经获得“感动中国 2022”的集体奖, 大众被不惧年高、主动拥抱新技术, 在互联网平台发光发热的精神所感动, 也因为他们的无私传授, 大家收获了新的知识和眼界。
数字浪潮继续奔涌, 短短两年, 人工智能成为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技术, 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王波老师可以说是 AI 时代的“银发知播”, 他在豆包里创建的智能体“明导”已经有 2000 多名“学生”使用过。除了他班上的几十名学生外, 大部分使用者都是未曾谋面的陌生用户。
在王波的退休群里, 他被老同事们戏称是“新老人”。他恍惚间也会想: 怎么自己一晃眼就 60 了? 但他心里没有“老”的感觉, 人工智能为知识插上了新的翅膀, 让他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和年龄的限制, 做个教书育人、授业解惑的老师。
现在, 王波还保持着十足的劲头, 不时翻阅人工智能相关的书籍, 学习外语, 他说:“只要还有精力, 我就多做点贡献。在世界历史上,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让人类的生活发生巨变, 而现在的人工智能, 未来有可能就是下一个极大地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工具。”(来源:湖北日报作者:刘航)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