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 月 27 日消息,一个国际研究团队于 1 月 20 日在《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突破性发现:通过对火星克律塞平原地区超 1.5 万座山丘的地质分析,首次证实该区域存在厚达 350 米的黏土矿物层,为火星四十亿年前存在大规模地表水体提供了关键证据。
据IT之家了解,这项由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乔・麦克尼尔博士领衔的研究,利用 NASA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设备(HiRISE)和紧凑型火星勘测成像光谱仪(CRISM),结合欧空局“火星快车”与“微量气体轨道飞行器”的数据,发现火星南北交界地带的巨型山丘群蕴藏特殊地质密码。
这些高达 500 米的土丘和小山,实为古高地经数十亿年水蚀风蚀后的残留构造。光谱分析显示,山体中部存在连续黏土层,上下岩层则不含此类矿物。这种 "三明治" 结构清晰表明,该黏土形成于诺亚纪(42-37 亿年前)特定湿润期,当时液态水与岩石发生了持续数百万年的化学反应。
“这就像火星地质的年轮,”麦克尼尔解释,“黏土层完整记录了该区域水文变迁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矿物沉积厚度相当于埃菲尔铁塔高度,暗示当时地表存在长期稳定的水体环境。”研究推测,水可能来自曾覆盖火星北半球的远古海洋,但这一假说仍需进一步验证。
具有战略意义的是,该黏土富集区与欧空局“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火星车 2028 年探测目标奥克夏平原存在地质关联。麦克尼尔团队指出,新发现使探测任务选址的科学价值倍增 —— 这里或许封存着解答“火星是否曾孕育生命”的关键证据。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研究的克律塞平原正是 1976 年“维京 1 号”历史性着陆点。从首代探测器到即将启程的尖端漫游车,人类对火星水环境的认知正在黏土层中逐渐拼出完整图景。随着探测技术突破,这颗红色星球隐藏的生命之谜或将迎来揭晓时刻。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