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2 月 7 日消息,《晚点 LatePost》今天采访到了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何小鹏表示,现在中国还没有真正的 L3 智驾,都是 L2 高端,只有 L3 级别的智驾才能让用户有强需求。
对此,他给出的定义是:用户百公里接管 1 次左右,可能就是到家停车场接管一次,媒体测试要到 2000 km 接管;第二是用户的里程面积,每开 1 万公里,有 90% 完全用自动驾驶开的。
有人说接触高阶智驾的用户群已经占到新用户的 11%-12%,我认为目前只是在 7%- 8%,只有到达 10% 后,才会形成一个大拐点,快速向上。
L3 或者 L3+ 将是 AI 智驾的 iPhone 4 时刻,拐点会出现在 2025 年到 2027 年之间,跟不上的车企将掉队。
IT之家总结核心观点如下:
小鹏汽车现在是在从 ICU 往外走的路上。
今天只是小赢,小赢总比死好,但也不够。
他认为造车新势力第一名周销量至少是 15000 辆,一年能卖 100 万台也才过生死线。
MONA M03 春节后二季度推出 Max 版本。
小鹏座舱 AI 今年上车
2025 年 MONA 的高阶智驶版本会上车,今天还没有车企在那个级别实现自动驾驶的威力;同时整个系统,小鹏最起码有三个巨大的升级,在三个升级之后,能力也许能做到现在的数十倍。
期望 2025 核心就是行稳致远,2026 要规模有利润,2027 要全球发展。
期望在 2025 年的某个时候可以做到单季度的盈亏平衡。
小鹏预计到 2027 年底会完成新的组织搭建 —— 横向、纵向、人才、流程和工具体系的全闭环完成。他希望小鹏可以走向一个真正有体系的全球化科技公司。
小鹏将 AI 汽车拆解为三个能力 ——AI 能力、三电能力和汽车能力。
2025 年不少于四款车,包括全新车和大改款,到 2026 年还有多款车型。小鹏不会只做三四款,也绝对不会做多车,但每一款车在各自领域要做到细分的精品。
L3 是一个赛点,将会在 2025 年下半年开始;还有一个被很多人低估的赛点 —— 规模地卖车。
他表示大部分实体产业从逆境拉回来一般要 24-36 个月。2015 年前后小米的硬件制造体系出现挑战;华为在 2019 年也出现了挑战,而他们花了 2 年多时间调整。
小鹏过去是“中规模、高研发、高成本”的“精而美”路线,他在 2022 年意识到这个路线很难走通。
AI 在汽车上有一个巨大的价值,就是可以通过硬件与软件的深度整合后整体定价,将成本转嫁到整车价格中,而不是单独向用户收软件费。
他认为,卖不好车,就不可能有高研发费;没有足够多的研发费,就做不好科技;做不好科技,长期就打不过别人。
接下来要做好的几件事:1)全球化,一半销量来自海外,一半销量来自国内。2)AI 驱动,不光是自动驾驶。3)做好汽车,不仅是汽车,而是出行(包括飞行汽车)。4)产品价格带从 20 万-50 万扩展到 10 万-50 万。这是我们过去两年关于规模、消费趋势变化、全球化的整体反思。
小鹏要做 AI + 大型硬件,或者 AI + 机器人,两者要并列,AI 必须与大型硬件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他认为随着大模型的推动,AI 已经从“视觉类、小范围、泛化的 AI ”进化到“小脑的 AI、大脑的 AI,甚至全局的 AI”。AI 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而是具备了更复杂的认知和决策能力。
何小鹏还提到自己大学毕业之后被骗的经历,因为他长得老实。据称,他的第一份兼职工是卖电脑的,一个人偷了一部电脑要卖给他,他认为这台电脑有问题,最多只值 100 块钱,而对方硬要卖一千,最后花了 600 元,拿回去用了 10 分钟发现它真的只值 100 块。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