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2 月 15 日消息,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于 2 月 15 日-16 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在演讲中提出,大模型将会改变研发范式,AI 技术正深刻改变电池研发范式,但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突破基础理论与工艺瓶颈。
好难好难的事情怎么办?靠 AI,再牛的科学家,一个人在实验室也搞不出来,不太可能比过 AI。
他认为,全固态电池研发面临固固界面、锂金属负极应用、硫化物电解质稳定性、生产工艺四大核心难题,传统研发模式效率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提出了“文献 AI 读、报告 AI 写、模型 AI 算、优化 AI 做”的新范式。
谈及 DeepSeek,欧阳明高表示,它在电池知识问答和电池文本挖掘任务上均表现优异,在电池设计任务上具备初步的总结能力,但尚欠缺科学分析能力,仍需要垂直领域大模型解决。
IT之家查询发现,复旦大学汪莹团队去年就通过 AI 高通量计算,将材料筛选效率提升百倍,加速硫化物电解质适配方案开发。
欧阳明高去年还表示,全固态电池若实现 1% 市占率即具颠覆性意义,而中国在核心专利布局(丰田 1300 余项 vs 中国不足百项)和基础研究(美国领先电化学机理研究)上仍存差距。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