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从 2D 到 3.5D:英特尔先进封装技术的创新演进之路

2025/3/28 19:32:32 来源:IT之家 作者:- 责编:-

在半导体制造工艺逐渐逼近物理极限的背景下,英特尔通过系统性的封装技术创新,为延续摩尔定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近日,英特尔举行先进封装技术分享会,详细介绍了最新的封装技术进展,这些创新不仅突破了传统封装的性能瓶颈,更重新定义了芯片集成的可能性。

英特尔先进系统封装与测试事业部副总裁 Mark Gardner 在分享会开场时表示,半导体行业正经历由 AI 驱动的重大范式转变,封装技术已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系统创新的关键。

图形用户界面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他指出,英特尔凭借从 1970 年代至今的封装技术积累,正通过 EMIB、Foveros 等创新方案解决多芯片集成挑战,特别是为 AI 加速器提供高密度互连、低功耗和成本优化的封装解决方案。Gardner 特别说明,英特尔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将封装技术与系统级优化相结合,包括热管理、电源传输等全方位支持,这种 "系统工艺协同优化" 方法正在帮助客户实现更复杂、更高性能的芯片设计。

日程表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英特尔代工的先进系统封装及测试(Intel Foundry ASAT)的技术组合,包括 FCBGA 2D、FCBGA 2D+、EMIB 2.5D、EMIB 3.5D、Foveros 2.5D & 3D 和 Foveros Direct 3D 等多种技术。

图形用户界面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FCBGA 2D + 作为传统封装技术的升级版本,展现了显著的性能提升。该技术采用多层基板堆叠架构,通过局部高密度互连区域与全局低成本基板的组合设计,实现了性能与成本的平衡优化。在材料方面,英特尔开发的新型复合材料将层间介电常数控制在 3.2±0.1 范围内,相比传统材料降低约 40% 的信号损耗。热管理方面,优化的基板堆叠结构使热阻系数降低 15%,有效改善了高功耗场景下的散热性能。在实际网络设备应用中,这项技术支持 400Gbps 的高速数据传输,同时将功耗控制在 18W 以下,功耗效率提升 18%。

EMIB 技术系列在芯片互连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2.5D 版本采用的嵌入式硅桥技术,其最小线宽 / 线距达到 10μm / 10μm,互连密度提升至 1500 个连接点 / mm²。3.5D 版本通过硅通孔 (TSV) 技术实现垂直互连,通孔直径控制在 5μm,深宽比达到 10:1,支持最多 4 层芯片的立体堆叠。

图片包含 室内, 摩托车, 风景, 桌子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在工艺创新方面,低温热压键合技术将工艺温度从传统的 250°C 降至 180°C 以下,热预算减少 28%,显著降低了芯片在封装过程中的热应力损伤。

蓝色屏幕的截图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图形用户界面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Foveros Direct 3D 代表了三维集成技术的最新进展。其采用的铜-铜混合键合工艺,键合间距缩小至 3μm,键合界面的接触电阻低于 5mΩ・μm²,键合强度达到 200MPa 以上。在制造工艺上,实现了 300mm 晶圆级直接键合,每小时可处理 20 片晶圆,生产效率提升 5 倍。为解决异质材料集成带来的热应力问题,开发了纳米复合应力缓冲层,其热膨胀系数可调范围达 3-7ppm/°C。在数据中心 GPU 应用中,这项技术支持 8 层芯片堆叠,芯粒间互连带宽密度达到 1TB/s/mm²,同时将互连功耗降低至 0.15pJ / bit,相比传统方案降低 30%。

图形用户界面, 图示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图形用户界面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在质量控制领域,英特尔的裸片测试系统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温变控制系统可在 1 秒内完成-40°C 到 125°C 的温度循环,温变速率达到 165°C / s。并行测试架构支持最多 256 个测试通道同步工作,每个通道的测试精度达到 ±0.5%。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预测模型采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架构,训练数据集包含超过 1000 万个测试样本,实现了 99.5% 的缺陷识别准确率。在 Ponte Vecchio GPU 的量产中,这套系统将封装良率从 90% 提升至 97%,每年可减少数千万美元的废品损失。

玻璃基板技术展现了未来封装的发展方向。采用的硼硅酸盐玻璃材料,其热膨胀系数控制在 3.2ppm/°C,与硅芯片完美匹配。通过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实现了最小 5μm 的通孔直径,深宽比达到 15:1。在电气性能方面,介电常数稳定在 5.2@10GHz,损耗角正切值低于 0.002,使信号完整性提升 50%。预计到 2026 年,这项技术将支持 200×200mm 的大尺寸封装量产,每个封装可集成超过 20 个芯粒。

这些技术创新对 AI 计算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带宽方面,EMIB 3.5D 与 HBM3 的组合实现了 4TB/s 的存储带宽,可满足大模型训练的海量数据需求。能效方面,3D 堆叠架构将数据搬运能耗降低 80%,显著提升了能效比。设计灵活性方面,支持不同工艺节点(从 7nm 到 5nm)芯片的混合集成,为异构计算提供了更多可能。在量产能力上,英特尔的 2.5D 封装月产能达到 15,000 片晶圆当量,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玻璃基板量产后,预计封装成本将比硅中介层方案降低 60%,为 AI 芯片的大规模部署创造了条件。

英特尔在先进封装技术领域的系统性创新,正在重塑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轨迹。通过 FCBGA 2D+、EMIB 系列、Foveros Direct 3D 等技术的持续突破,英特尔不仅解决了传统封装技术的性能瓶颈,更开创了芯片集成的新范式。这些技术创新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在技术性能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从 FCBGA 2D + 的 40% 信号损耗降低,到 Foveros Direct 3D 的 0.15pJ / bit 超低互连功耗,再到玻璃基板的 5μm 通孔加工精度,各项关键技术指标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这些技术创新与 AI 计算需求形成了深度耦合。4TB/s 的内存带宽满足了大模型训练需求,80% 的数据搬运能耗降低提升了能效比,而异构集成能力则为定制化 AI 加速器提供了可能。

从产业发展来看,这些创新正在推动三个层面的变革:在设计方法上,促使从芯片级优化转向系统级协同优化;在供应链方面,带动了新型封装材料和设备的发展;在商业模式上,催生了 "封装即服务" 等新型业态。这些技术进步不仅解决了当前 AI 计算的性能瓶颈,更为未来 3-5 年的算力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路线。随着光学互连等新技术的研发,封装技术创新将继续在半导体行业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这些技术进步表明,在晶体管微缩面临挑战的当下,封装技术创新已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有效途径。英特尔通过系统性的技术布局,不仅巩固了自身的技术优势,更为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这些技术的持续演进和量产落地,预计将显著推动 AI 计算、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发展,为数字经济时代提供更强大的算力支撑。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相关文章

关键词:业界动态

软媒旗下网站: IT之家 最会买 - 返利返现优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软媒旗下软件: 软媒手机APP应用 魔方 最会买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