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4 月 2 日消息,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包文中联合团队成功研制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 32 位 RISC-V 架构微处理器“无极”。
据介绍,该成果突破二维半导体电子学工程化瓶颈,首次实现 5900 个晶体管的集成度,并在国际上实现二维逻辑芯片最大规模验证纪录,是由复旦团队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技术,使我国在新一代芯片材料研制中,占据先发优势。
“反相器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逻辑电路,它的良率直接反映了整个芯片的质量。”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周鹏介绍,二维材料不像硅晶圆可以通过直拉法生长出高质量的大尺寸单晶,而是需要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来生长,这就导致了材料本身的缺陷和不均匀性。本项研究中的反相器良率高达 99.77%,具备单级高增益和关态超低漏电等优异性能,这是一个工程性的突破。
团队通过柔性等离子(Plasma)处理技术等低能量工艺,对二维半导体表面进行加工,从而避免了高能粒子对材料造成的损害,充分发挥出二维半导体的优势,也确保芯片质量。
另外,成果产品具备单级高增益和关态超低漏电等优异性能。团队通过严格的自动化测试设备测试,验证了在 1 kHz 时钟频率下,千门级芯片可以串行实现 37 种 32 位 RISC-V 指令,满足 32 位 RISC-V 整型指令集(RV32I)要求。其集成工艺优化程度和规模化电路的验证结果,均达到了国际同期最优水平。
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 4 月 2 日晚间以《基于二维半导体的 RISC-V 32 比特微处理器》(“A RISC-V 32-Bit Microprocessor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
IT之家附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759-9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