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来了!2025 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4 月 15 日起开放申报。
这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 年,腾讯公司宣布 10 年内出资 100 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 0 到 1”的原始创新。
据介绍,“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生物与医学科学(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两个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新基石研究员资助类别分为实验类和理论类:实验类不超过 500 万元每人每年,理论类不超过 300 万元每人每年,连续资助 5 年,资助期满后如通过续期评估,可继续获得资助。
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本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计划资助不超过 35 人。即日起至 6 月 15 日,申报人可通过项目官网(https://www.newcornerstone.org.cn)进行申报。资助名单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公布。
“选人不选项目”、“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长期稳定支持原创”…… 自 2022 年公布以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鲜明特色正日益得到科学界、教育界的高度认可与支持。通过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宽容度高、灵活性强的独特优势,这一项目也正通过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为科研生态优化注入更多活力。
“原创性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这座摩天大楼的隐形地基,也是社会发展与文明前进的关键变量。长期稳定支持原创,是新基石项目的核心资助理念。”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向心怀热忱与勇气的科学家发出邀请:“我们期待新一期申报人,在科学认知的最前沿引领世界,展示自己的梦想、创造性与壮志雄心。你准备好了吗?”
10 年稳定支持 200 至 300 位杰出科学家
这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两年后再次开放申报。在启动申报的同时,项目也公布了本期申报方式、申报条件等内容。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申报方式包括机构提名和自由申报,其申报人均须符合以下条件:申报当年未满 55 周岁;担任博士生导师或同等资历 5 年以上;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全职工作(国籍不限);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并仍处于研究一线;每年投入科研工作时间不少于 9 个月;未担任所在机构主要领导职务。此外,“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两个基础科研资助项目,均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同时符合两个项目申报条件的人,同一年度只能选择其中之一申报,不得同时申报。
施一公表示:“这个项目在设立之初,在 2022 年、2023 年连续两年开放,回应了科学界长久以来对支持自由探索的热切期盼。但我们也尊重科学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本着长期主义的精神进行人才遴选,坚持入选研究员的高门槛、高要求和高水平。因此,未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将保持两年一次的开放频率,10 年稳定支持 200 至 300 位杰出科学家,为他们的自由探索提供最大空间。”
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本年度的计划资助名额中,将有 6 个名额用于资助青年科学家(男性未满 40 周岁;女性未满 43 周岁)。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袁钧瑛介绍说:“中国青年科学家群体正在快速成长,他们精力充沛,最具活力。我们希望重点培育和支持这些基础研究的生力军放胆追梦。同时,全社会目前都更为尊重青年女性开展科研工作时的客观情况,‘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也响应了这一趋势,重视女性科研人员的成长发展。”
进一步明确人才遴选标准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支持一批怀揣科研梦想、探索未知边界的科学家瞄准最前沿的课题,安心做最核心的工作。”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二涛如是说。
“我向领域里很有名的国际同行介绍这个项目,他们都会反复确认,你确定是这个金额?并且不需要考核你?他们说,真的羡慕你们在中国有这样的机会。在全球范围内,这都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资助。”清华大学教授孙超如是说。
两位新基石研究员的评价正来自于这个项目着力凸显的宗旨与特色:长期稳定支持原创,重在“选人不选项目”,鼓励自由探索。在 2025 年度的申报评审等各个环节,“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也将以多种方式对此加以体现。
2025 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对人才遴选标准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原创性、重要性、突破性三个标准,被具体阐释为:“提出全新的科学问题或聚焦解决领域内长期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提供具有创新视角的研究思路或研究方法;改变原有认知或突破所在学科的知识边界;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并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推动其他领域的进步。”
与此同时,项目还将着力在申报评审中对申报人以往工作和未来研究计划所体现的原创性进行考察。据介绍,申报人在填写申报材料时,要对原创性进行专项阐述,在评审的各阶段,同行专家会就原创性进行专门评价,此外,申报人在进入终审答辩时,也将有固定环节重点展示研究工作的原创性。
北京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董彬表示:“项目叫‘新基石’,就意味着研究员要做的是某种基础性、颠覆性、基石一样的东西,它期待研究员执着地追求真理,大胆地探索蓝海。”
“选人不选项目”,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最具代表性的特别之处。鼓励自由探索,聚焦“从 0 到 1”,就意味着科学家要直面不确定性,研究工作难度极大、风险极高、难以计划、耗时漫长。因此,“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宽容度高,灵活性强的优势,“选人不选项目”,意味着与任务驱动的项目制研究不同,项目不对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考核论文数量,也不限定必须拿出成果的期限,为研究员们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创造安稳的科研环境。
新基石研究员选择原则是“以人为本,着眼未来”,前提是客观公正地评价申报人的科学品味与创新能力。据介绍,“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评审分为三个阶段,初筛、初审和终审,每一轮评审都由具有国际视野、在国内外参加过大型科学项目评审的一流科学家完成。今年在初审阶段,将充分发挥民间基金会的优势,继续坚持 100% 的海外同行评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杰表示:“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评审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实行‘分阶段评审’机制,避免同一批专家‘一评到底’,根据这个机制设计,初审阶段完全由海外专家进行,以求最大程度地体现多样化的科学品味,剔除人情利益等关系的影响。在终审阶段,则采用国外和国内专家结合的会评形式,主要综合考察经过初审阶段挑选出的候选人对于科学问题的选择以及体现出的创新能力。我们的评审,始终强调以科学问题和探索突破为中心,不看出身,不看名头,看重的是申报人对科学的理解和追求,希望选拔出一批充满梦想,相信自己能够做出世界级成就的科学家。”
摘下枝头的“金苹果”
“最近我经常跟学生聊天,说那东西很好玩儿,我们去搞一搞吧。”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生化细胞所)研究员刘默芳看似一脸轻松,却已纵身一跃,扎进雄性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这个事关一切有性生殖的重要科学问题。“新基石研究员让我可以心无旁骛,不再需要写各种大大小小的申请书,这坚定了我往前跨一步的决心和底气。我也给自己立了个 flag(定下目标),五年内不再申请任何经费,潜心研究减数分裂。”
她的办公室门口,挂着“新基石科学实验室”的金属铭牌,新基石研究员们通常都把这块牌子挂在最显眼的地方,这是他们看得见的“身份标识”,但更多基于这个身份的变化,正在无形地蓬勃生长。
比如刘默芳所说的“底气”。“这是一个能够给你极大安全感的项目,因为它长期稳定的支持,使得你有非常强的战略定力,可以去思考真正大的问题。”董彬今年向“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提交了自己对未来研究计划的修改,“AI for Mathematics”(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学)成为他新的重要研究方向,他期待将数学研究中枯燥、机械化的部分用人工智能替代掉,为数学家提供有效减负的“智能助手”,过去一年,这一工作正在大步向前。而在项目看来,增加研究方向再正常不过,新基石研究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拥有完全科研资源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新基石研究员徐文东正在从临床现象出发,探索成年大脑的可塑性。找到大脑“返老还童”的可塑性开关,这可能是一条尚没有观众的“新赛道”,但未来人们对衰老可能会给出新的答案。“这就是新基石所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探索,你不知道它以后会长成大树,还是小木杆,但新基石研究员们得到了一个机会,可能通过坚实而有价值的工作,摘下枝头的‘金苹果’。”
另一个悄然发生的则是科研范式的改变。“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资助,被研究员们称为“最好用的一笔科研经费”,它的资助强度大、自由支配度高,让研究员们可以购买昂贵的设备,更可以灵活地招募研究人员,丰富团队的构成结构。北京大学教授马丁的团队中的博士后,原本都是多相催化背景,但现在,高分子、有机化学等背景的研究者加入进来。“我一直对混合废旧塑料转化成高值化学品这个问题感兴趣,但这个问题涉及多个方向,不同背景研究者,也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解,交叉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研究植物与微生物共生关系的王二涛,他的团队里甚至新增添了生态学和人工智能计算背景的年轻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为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源泉。
合作与交流甚至不仅限于每个研究员的团队内部。“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的民间身份,让它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孙超说得坦白。在资金支持之外,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也在探索充分发挥民间基金会独特优势,为获资助科学家搭建国际化、高水平的跨学科互动交流平台,以国际学术交流项目 Xplorer Symposia(50² 科学研讨会)为例,这一研讨会充分发挥民间基金会在组织国际学术交流上的独特身份优势,在生命和物质等领域已召开的 5 场研讨会中,邀请海外科学家近百位,包括诺奖得主、科学突破奖得主等顶尖科学家,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有效推动了国内外科研高效合作。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