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我国科研人员揭示压力引发抑郁的神经机制,有望为压力管理、抑郁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2025/4/26 16:31:58 来源:IT之家 作者:问舟 责编:问舟

IT之家 4 月 26 日消息,据新华社今日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胡海岚教授团队从分子、细胞和神经环路水平揭示了压力积累触发抑郁情绪的机制,有望为压力管理、抑郁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人类社会中,频繁的、持续的压力是抑郁的最常见诱因。”胡海岚表示,团队此前的一项研究发现,抑郁样行为源自大脑外侧缰核神经元的簇状放电,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神经元为什么出现了异常,于是团队决定进一步探究原因。

研究人员表示,大脑的应激并不会在压力解除时立刻停止,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石头,荡起的涟漪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渐渐消失。研究团队指出,压力应激会频繁激活“压力电台”,使其不堪重负,最终促发了抑郁样行为。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了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动的分子和相关受体,这些分子和受体有潜力成为调控抑郁的靶点。实验中,研究人员定向调控“关闭”外侧缰核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后发现,即使在高压情况下,小鼠也能够保持情绪稳定,未出现抑郁状态。

这项研究揭示了压力应激下外侧缰核和蓝斑核循环接力、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时序激活,传递压力信息,介导抑郁症的发生。

该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对阐明压力相关精神障碍的病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压力管理和抑郁预防提供了新的诊疗策略。

图片

研究团队还发现,面临压力时,小鼠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升高,且存在瞬时强烈释放和缓慢持续释放两种模式,而只有前者才能“撼动”外侧缰核星形胶质细胞。这将为优化相关用药手段提供启发。

IT之家查询发现,其相关研究成果已于 4 月 24 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同期发表的还有基础医学院徐浩新教授团队。算上这两篇,该院在短短一个月内已经连续在《细胞》《自然》《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顶刊发表 6 篇论文。

徐浩新研究团队利用功能未知溶酶体膜蛋白(OLMP)敲除细胞文库结合小分子化合物库高通量筛选,发现铁死亡关键靶点蛋白 SLC7A11 是溶酶体慢速氢离子( H+ )泄漏 / 释放通路(Lyso-H2)的分子基础,介导溶酶体 H+ 外排维持酸性稳态,调控溶酶体降解、细胞铁死亡和帕金森病病理进程。此次发现的 SLC7A11 介导的溶酶体慢速 H+ 泄漏途径,结合该团队此前发现的 TMEM175 介导的溶酶体快速 H+ 释放途径(Cell, 2022),与已知的氢离子输入途径 ——V-ATPase 形成了溶酶体酸碱平衡调控的逻辑闭环。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的基础研究成果得到了工业界的高度认可,近年来一些国际药企和初创公司相继布局靶向 TRPML1 和 TMEM175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开发。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相关文章

软媒旗下网站: IT之家 最会买 - 返利返现优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软媒旗下软件: 软媒手机APP应用 魔方 最会买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