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英特尔携手联想带来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推动教育事业逐步智能化

2025/4/28 17:55:03 来源:之家网站 作者:- 责编:-

近日,由《教育家》杂志社、联想、英特尔联合组织的 AI 筑基・智启未来 ——“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校长圆桌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多地的教育专家、高校学者、企业代表及各地校长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路径、课程创新与生态共建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展开深度讨论。

校企协同:打造 AI 教育新生态

英特尔携手联想提出人工智能课程方面的解决方案,并带来联想昭阳 X7、工作站 ThinkStation P5 和工作站 ThinkStation PX 的产品支持,帮助学生和教师提升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

英特尔中国区教育行业总监秦莉则从全球视野切入,指出未来就业市场对 AI 技能的需求激增。同时分享了自己在英特尔从事 20 多年教育项目的实践洞察。“计算机也好,技术也好,从来不是魔法师,只有教师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师。教师工作真把相应的技术运用到自己的课堂、运用到校园管理,这才是体现计算机魅力的地方,英特尔希望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能用上人工智能。”秦莉还表示,他们的创新技能课程可以通过 STEAM 课程、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及安全技术应用,赋能学生掌握认知、情感与技术三维能力。“英特尔将继续深化与教育界的合作,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建设,联合生态伙伴不断探索前沿科技,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栈支持。”

英特尔积极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前沿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将最新技术成果融入教育,不断拓展教育边界,构建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英特尔推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工具,全力投入教育数字化基础建设。从酷睿开启无线教育新时代,到 Chrome 教育电脑的落地应用,再到探索元宇宙教育新场景,其借助先进技术,打破教育的时空壁垒,为师生打造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升级。

英特尔打造了一系列能力建设课程,包括英特尔创新能力培训计划、青少年人工智能项目、人工智能未来建设者项目等,聚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编程等前沿领域,全面提升学生和教师的数字素养与创新技能。创新技能课程设置四个层级,循序渐进引导学习者从掌握数字技术基础,逐步成长为具备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的人才。此外,基于 STEAM 的课程,丰富了学习维度,帮助学生构建适应未来就业市场需求的综合能力。

另外,英特尔重视教师在教育变革中的关键作用,为教师量身定制了全面的培训内容。涵盖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业评价等多个环节。课程中关于远程教学、人机协作、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度等内容,切实帮助教师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

联想人工智能资深方案专家周聪围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方案》的主题,展示了“课程-算力-平台”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落地路径。在方案中我们看到,小学低年级可以通过“文生图”“趣味知识问答”等体验感知 AI;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可以“用智能体助力背单词”“让智能体提供作文素材和思路”,将智能体融入学习;高中则可以尝试完成“智能音箱控制”“校园安防机器人”等实战项目,学会智能体场景创新。联想还与清华 iCenter 联合孵化了《人工智能思维》课程,该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及选拔的高中生,以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融合的模式,赋能学生掌握“人智协同”的新型工作模式。周聪表示,联想将依托算力优势与开源生态,推动 AI 教育普惠化,助力学校快速构建教学闭环。

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别等别靠别观望

大会系统解读了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导向与实践路径,尤其一阵见血地指出,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知识传授脱离时代、课业负担阻碍成长、人才评价观念僵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顽疾,亟须人工智能教育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赋能。数智时代合格人才的必备能力涵盖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数智能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立足素养导向,优化课程结构,以信息科技课程为基础,开展跨学科实践,构建“全员赋能、全程赋能”的教育生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数智能力。

AI 不是一股热潮,我们必将与之共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范逸洲在报告中,依据人机互动过程中控制的程度,揭示了人机关系和四种隐喻:一是“猜你喜欢”隐喻 —— 这是以往绝大多数的应用,AI 能力低、人类控制低;二是“自动驾驶”隐喻:AI 能力强、人类控制低,人工逐渐被机器替代;三是“计算器”隐喻 —— 人类把 AI 当工具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四是“思维伙伴”隐喻 —— 人类和 AI“共同进化”,合作完成高挑战性任务。他指出,生成式 AI 可作为“反馈工具”“智能导师”“教学设计代理”和“思维伙伴”,在写作指导、学习过程分析、临床思维训练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落到学生培养上,他强调要特别警惕“元认知懒惰”,还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推理能力和病史采集能力,分析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 AI 交互机制提升学生的元认知和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能力。

校本实践:呈现人工智能落地的真实样态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信息科技教师琚磊分享了该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与学科融合经验。学校构建了“通识课程-学科融合-项目实践”贯通式课程体系,例如初中生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解决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高中生通过生成式 AI 探究智能博弈算法。琚磊表示,课程设计注重“做中学”,通过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与人机协同能力。他还以具体学科为例,展示了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深度实践。这让我们看到 AI 教育已经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当中。

圆桌论道:破解 AI 教育落地难题

在圆桌讨论环节,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中学教育中心副主任赵博与嘉宾们围绕“从观念到改变 —— 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的实践与挑战”展开深度对话。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马涛、天立教育集团校长杨昭涛、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信息教研组组长朱浩斌作为代表,分享了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思路。在深度对话与思维碰撞中,与会者一致认为,开展 AI 教育需打破四大壁垒:一是观念上从“技术工具”转向“素养培育”;二是行动上强化师资培训与资源均衡;三是评价上建立多元标准,避免陷入“应试化”窠臼;四是主体上呼吁家庭与学校联手,共同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

展望未来:共绘智慧教育新蓝图

会后,嘉宾们参观了教育装备展联想展台及联想天津未来中心,亲身体验 AI 技术在智慧课堂、智能评测等场景的创新应用,感受“政-校-企”协同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强大合力。

本次活动不仅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政策解读、学术支持和实践范例,更彰显了“政-校-企”协同育人的巨大潜力。正如会议主持人、《教育家》杂志主编李香玉所讲,“这不只是一场技术的狂欢,更是一场教育的觉醒。”未来,人工智能必将成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引擎,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筑基护航。

英特尔凭借在技术创新、课程开发、教师培养和生态合作等方面的不懈努力,深度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培育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贡献力量,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相关文章

关键词:业界动态

软媒旗下网站: IT之家 最会买 - 返利返现优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软媒旗下软件: 软媒手机APP应用 魔方 最会买 要知